首頁>健康>

在惡性腫瘤當中,結腸癌被外國人看作是僅次於肺癌的第二號公敵。而在中國或亞洲一些其它地區,則是結腸癌的低發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研究的結論是:與膳食有關。低發區的居民遷移到高發區,隨著飲食的改變,結腸癌的發病也會隨之增高。

近年,中國飲食結構和習慣大有“西化”、捨棄國人傳統飲食優勢的趨向。這裡我們僅就結腸癌的發病,分析一下這種飲食西化趨勢所潛藏的危險。

一、高脂肪餐與結腸癌

西方膳食的主要特點是以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結構。由此而引起高發的“心血管病”、“結腸癌”、“乳房癌”、“前列腺癌”等,被稱為“西方病”。

脂肪本身並不致癌,但它進入消化道後所發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確有誘發結腸癌的作用。這種連鎖反應是:高脂肪刺激→膽汁分泌膽酸和膽固醇增多→在腸內厭氧菌作用下使膽酸、膽固醇轉變為非飽合多環烴類物質(一種致癌物)→長時間作用於結腸粘膜→發生結腸癌;而低脂肪飲食,膽酸分泌明顯減少,有利於需氧菌生長繁殖,抑制了厭氧菌,也就減少了致癌物質的產生。

衡量膳食中脂肪的高低,主要看其產熱的百分比。美國人熱量的40%以上來自脂肪,可謂高脂肪飲食;中國人平均只有10~15%的熱量來自脂類,可謂低脂飲食。美國有個專門從事低脂肪治療的“長壽中心”,所用膳食中的脂肪比例為7~10%熱比。在該中心食療26天后可將膽酸分泌減少一半。出院後要求脂肪熱比不超過14%。如果按一個人每天供熱2000大卡計算,只需30克脂類飲食足矣,這正符合目前中國的飲食結構。我們不以為然,卻正是西方人努力追求的目標。

二、低纖維素與結腸癌

科研人員注意到,芬蘭人飲食中脂肪比例和美國人相當,處於高水平,但結腸癌在芬蘭的發病率卻只有美國的1/3。原因何在?研究的結論是,芬蘭人還同時食用大量純穀物高纖維食物。這一點和美國人不同。

高纖維素飲食的作用有二,一是促進腸蠕動,縮短了糞便在結腸內停留的時間,減少了有害因素對腸壁的刺激;另一方面纖維素本身為酸性,不利於厭氧菌增殖,減少了致癌物質的產生。

美國癌症研究所要求美國人從目前每人每天攝取12克食物纖維,增加到20~30克,以防結腸癌及其它疾病。這對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美國人來說實在不容易;而對以穀類為主食的中國人來說,並無困難。這又是中國飲食的一項優勢。盲官目追求過精過細食品的人,實在令人擔憂。

三、蔬菜的粗、細與結腸癌

近來有研究發現,十字花科植物中,一種叫“吲哚”的物質含量很高,動物實驗顯示,吲哚能阻礙結腸組織細胞發生癌變,所以應提倡多吃些十字花科蔬菜。即包括花菜、甘籃、捲心菜和大白菜等。這正是中國人的當家菜。然而,近來也有些人過於追求所謂“高檔細菜”,對上述這些“大菜”、“粗菜”不屑一顧了。這種忘本的現象,可能會受到報應。研究還證明,煮沸的方法,可能會使蔬菜中一半的吲哚受到損失。從這一點出發,提倡生吃或清炒代替燉、煮的烹調方法實為必要。

四、雜食、鈣與結腸癌

初步研究表明,某些礦物質和維生素可能影響癌症的患病率,其中最重要的是鈣。一位美國胃腸道癌症專家說,大量攝取富鈣飲食,會減少患結腸直腸癌的危險性,可能與鈣能抑制膽酸分泌有關。實驗中還發現鈣能延緩結腸未成熟細胞的再生和過度生長,如果每人每天攝取1.2克鈣,會明顯降低結腸癌的發病。然而鈣質廣泛分佈於粗食、粗菜中,骨、刺、甲、殼中的有機鈣豐富而容易吸收,卻往往被人拋棄,偏食的人多數缺鈣;而雜食嘴壯的人必能攝取豐富的鈣質。這亦是國人膳食的優勢。總之,應提倡“揚長避短”的膳食改革觀才好!

#清風計劃#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男性晚上睡覺易出汗,小心是盜汗找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