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聽見聲音依賴於聽覺系統的精巧構造:外耳和中耳負責把外面的聲音收集起來,經過放大以後刺激內耳中的毛細胞,毛細胞把聲音振動轉換成電訊號,透過聽神經傳送到腦,腦在接收到這些訊號以後,就使我們感覺“聽到”了聲音。如果中耳受到損傷,使得傳進內耳的振動過於微弱而使人聽力下降,那還比較容易解決,用一個助聽器把聲音放大就行了。但是如果受到損傷的是毛細胞本身,它們就不再能把振動轉換成電訊號,那麼即使把聲音放得再大也無濟於事,因為根本就沒有電訊號傳送到腦裡去。有些聾人之所以聽不見聲音,就是因為毛細胞失去了應有的功能。可是現在,有辦法讓這些聾人也能夠聽見聲音了,這是什麼道理呢?
原來,科學家想到,既然他們的問題是出在毛細胞不再能把聲音刺激轉換成電訊號,並透過聽神經傳送到腦,那麼幹脆用微音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麥克風)把聲音轉換成電變化,然後使產生的電訊號繞過損壞的毛細胞,直接刺激聽神經不就行了嗎?
人工耳蝸把外界聲音變成電訊號以後直接刺激聽神經,讓聾人也能聽見聲音
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具體實現還必須考慮許多細節問題,總不能從頭上直接拖一根導線出來接到微音器上去吧。所以,先要對微音器所產生的電訊號進行處理,然後透過一個無線的發生器把訊號傳送到事先埋藏在面板後面的一個接收器內,這個接收器會把聲音中的不同成分分別送到聽神經中對它們最敏感的部分,以後的一切就由腦自己來完成了。這種裝置就叫作“人工耳蝸”。
到2004年為止,全世界有65000人植入了人工耳蝸,其中約有10%的人只靠它就能和他人交談(也就是說,不需要看到對方的嘴巴怎樣動等其他線索)。(顧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