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民間又稱“打春”,標誌著春天的開始,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根據天人合一的觀點,立春養“生”,可以藉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機來有效激發人體的活力,滋養五臟,幫助它們儘快從冬天的藏伏狀態中走出來,進入一個全新的生命狀態。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有話說:立春養生,百病不生。那麼立春後該如何順應天氣的變化來進行身體的調理?如何藉助自然的生機勃勃喚醒你的身體和精神?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一年之計在於春,中醫認為:肝臟與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中醫將肝臟稱為“將軍之官”,肝臟在春季時功能也更活躍,這個階段養生之要點在於護肝養陽,放鬆形體,舒暢身體,調達情志。
一、早睡早起
立春之後,逐漸進入萬物始發的春季,日光逐漸增多,陽氣上升,這個階段適合早睡早起,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在春天,人們經常會感到睏乏無力、昏昏欲睡,早晨也醒不來,所以,春天睡覺要睜眼就起,起床後去戶外散散步,讓倦怠的身心從冬日的沉睡中醒來,保持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早晨起床後若感覺頭昏腦漲,可以透過梳頭的方式促進血液迴圈,每天堅持從額頭向後頸梳頭二百下,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消除大腦疲勞,使大腦快速恢復清醒狀態。
二、少酸多辛
藥王孫思邈說:“春季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對於飲食,少吃酸寒的食物,以免阻礙肝氣生髮,導致寒溼內積,多吃甘味,補養脾胃。立春後陽氣初升,飲食應當適當增加辛甘發散、溫補陽氣之品,如韭菜、蔥、蒜、豆豉、蘑菇、雞肉、牛肉、大棗、牛奶、蜂蜜、香菜等,但是不宜吃人參、羊肉、附子一類的大熱大辛食物。儘量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的特點,以防陽氣生髮不足,鬱結在內。也可以適當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藥食,如枸杞子、鬱金、丹參、山藥、百合、銀耳、佛手等。
三、舒展身體
整個冬天人都是收斂狀態,氣血迴圈較慢,立春後要多到戶外活動,曬太陽,可以多做伸懶腰這樣的運動,促進身體氣血執行。早春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如可以去戶外散步、曬太陽、打球、打太極,讓氣血通暢,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提高免疫力。立春後的運動以“微汗”為好,因為“汗為心之液”,大汗會損傷心陽,不能追求大汗淋漓的狀態。
四、下厚上薄
有句說法叫“春捂秋凍”,立春後,天氣氣象多變,乍暖還寒,體表的面板剛開始開啟,禦寒能力較弱,這個時候不提倡馬上脫去棉衣,即使要減衣也要保證下厚上薄,上身衣物可適當減少以助春陽生髮之勢,但是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腿腳及下半身, 尤其對各個關節部位要做好保護。若在早春不注意調理和保護,頸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就會趁虛而入。對於體質虛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以及嬰幼兒、老人、孕產婦,應遵循“春捂”原則,注意防寒保暖,適量增減衣物,預防春寒病的發生。
五、平和戒怒
從中醫角度來講,春季屬於五行“木火土金水”中的木,木的物性是生髮,肝臟也具有這樣的特性。因此,從情緒上講,要以振奮的精神去迎接生機勃勃的春天。立春節氣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要力戒暴怒,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執行。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患者在立春時節更要注意情緒管理,不能過於興奮或者激動,保持愉悅、平和的心態,這樣利於疏肝理氣,養肝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