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

王文正教授治療咽痛的經驗,王教授認為一般咽痛的發生,其原因大體可分為外感咽痛和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內傷咽痛外感咽痛根據臨床表現常分為風熱咽痛風寒咽痛兩大類。

風熱咽痛由風熱毒邪內侵而導致肺失肅降,肺氣不宜,邪熱塞結,上蒸咽喉,出現咽喉紅腫疼痛。易患風熱咽痛者,必素有內熱,即所謂同氣相召。治療既要清內熱,又要解表。清熱是主要方面,裡熱得清,表邪易解。但清熱不要一派苦寒,藥宜辛散之味,如升麻、薄荷、蟬衣、生石膏等,在辛散基礎上可酌加黃芩、黃連、山豆根等苦寒清熱之品。熱邪上衝,結於咽喉,是風熱咽痛的主要病機,所以在治療上藥用辛散,選用清輕透靈之味每多獲效,若見邪熱上衝結咽,藥用一派苦寒之品,每易導致冰伏內結,痰瘀阻咽,病情纏維難愈。臨床常見到的慢性咽炎患者,多因失治或在急性期過量用寒涼之品所致,應引起重視。若肺胃熱結,或陽明腑實症見,可用酒大黃、元明粉、酒黃芩、薄荷,射干等,洩熱通腑,仿釜底抽薪之法,收效甚佳。

風寒咽痛是感受風寒之邪,肺失宣降,寒邪凝結。治療上要以辛溫解表為主法,同時要在辛溫解表基礎上加清利咽喉之品。最好方劑是麻杏石甘湯麻黃最好用炙麻黃,或在杏蘇散中加幹金黃芩湯(黃芩、枯梗、甘草)。咽為肺系,肺為嬌髒,因此,不要過用辛散。

內傷咽痛多因情志不遂、內傷於肺,肝失條達所致。因肝膽經循於咽之兩側,臨床以兩側咽症為主,並隨情志變化而加重。擬解鬱治法,以小柴胡湯加味。該方為調和之劑,可隨證加減。若肝鬱化熱,火熱上炎,咽喉幹痛者,可加木蝴蝶、桑娥(桑耳)。射干、急性子等,若肝氣鬱結,氣病及血,氣血結聚,咽喉隱痛,可加赤芍、絲瓜絡等血分藥,不要過用寒涼若肝鬱脾滯,水液內停,聚積成痰,痰氣互結,自感咽痛多痰,咽喉不爽,有異物感,情志抑鬱則加重,以婦女多見,可用半夏厚朴杏仁湯;如體胖、痰多、苔膩,可加二陳湯去茯苓,加薑汁、竹瀝汁。因痰氣內結所致,禁用寒涼之品。

少陰咽痛多因久病或過勞,或房事過度,或過服溼燥藥物而致傷陰,或請志內傷,以致陰精耗損,咽喉與臟腑失卻濡潤及滋養。在臨床上,若見患者機體狀況,消瘦,脈細,咽痛時間較長,區域性不甚紅腫,首先考慮是否少陰咽痛,有時表現陰虛及陽徵象,患者經常腰痠腿軟,頭暈耳鳴,治療可用補腎法,以六味地黃湯加滋潤咽喉之品。本類藥物除木蝴蝶外,最好是金釵石斛、青果大青鹽。石斛種類很多,有木石斛、草石斛、水石斛等,但療效都不及金釵石斛,該藥有滋陰潤咽之功。常以此代茶飲服可使咽喉爽利、聲音洪亮。若陰損及陽時,可以少加肉桂(以桂楠或官桂為佳)引火歸源,以1.5克為宜,不要量大,以防助邪。少陰咽痛禁用苦寒,以免傷陰。

二、

張仲景有三句話:“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並平脈辨證。”“勤求古訓”:是繼承前人經驗,學好理論,堅持讀書。“博採眾方”:是吸取前人或別人經驗。“平脈辨證”:是自己的實踐,透過實踐把來自前人別人間接經驗化為自己的經驗。

三、

名醫金子久說:“醫者之對於病家,天職所在,無可或虧,不拘於地,不限於時,有召必往,有法必施。”“大凡熱病之後,須宜注重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是一分生機;津液復得一分,熱邪退得一分。”肺脈通會厭,而腎脈挾舌本。肺主氣,聲有氣而發,腎藏精,精足則能化氣,精氣充足則上承於會厭,鼓動聲道而出聲,故有“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之說。

四、

張山雷中風證治八法:閉證宜開,開其靈竅;脫證宜固,固其虛脫;肝陽之擾,宜於潛鎮;痰涎壅塞,宜於開洩;氣逆於上,宜於順降;心液肝陰,宜於培養;腎陰之虛,漸宜滋填;半身不遂,宜於通絡。

五、

涉縣中醫院申德文老師一清二活三補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經驗,一清即初起清解邪熱利尿,藥用銀花、連翹各12g,薄荷6g,炒梔子5g,白茅根15g,生甘草10g,澤瀉,車前子各12g,二活即在衛分邪熱已解,水腫消退但尿常規檢查仍有蛋白尿或紅細胞者擬話血化瘀法。藥用:枳殼 、丹參,赤芍各10g,生地、丹皮、茜草各12g,三補,即尿常規檢查紅細胞及管型消失,尿常規檢查正常或有微量蛋白尿,而體質虛弱,再以補氣健腫益腎之法善其後。藥用:生黃芪15g,白朮、茯苓、生山藥、桑寄生、杜仲各12g,甘草10g。

六、

清晨咳嗽是氣動宿疾;上午咳嗽多屬胃中有熱;午後咳嗽屬陰虛;黃昏咳嗽火浮於肺,當斂降;夜半咳嗽為陰火升動,宜滋陰潛陽;五更咳嗽乃胃中食積之故。(趙俊傑老大夫經驗)

七、

對於洩瀉“治法自宜升清降濁,培土製木,除黃芪、黨參、升麻、柴胡以外,東垣則常用防風一藥,祛風能勝溼,昇陽益脾之意。其中防風陳修園謂其稟喜和之氣入肝而治風,尤妙在甘以入脾,以和木氣。”王好古謂其“搜肝氣”;李杲謂其“土中洩木”,並在《脾胃論》中立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散火湯等方;劉草富創制痛瀉要方,均以本品為主藥,自可蓋見其妙。

八、

河北省中醫院葛建立老師外科外洗自擬方,此方由黃柏30g、蒲公英30g、白礬15g組成,具有清熱利溼解毒之功效。若熱毒甚者用蒲公英60g,溼熱甚者重用黃柏60g,滲液多者則用白礬,另加苦參15g,對伴有瘙癢者,可加白蘚皮、蛇床子、地膚子等;瘀血者加紅花,功能障礙加伸筋草、透骨草等。應用時以本方藥物清水浸泡60分鐘,武火急煎10分鐘,去渣取汁1000毫升,待溫洗患處或溼敷,每日1劑,日洗3次,每次30分鐘。

九、

據臨床體會,川牛膝、益母草不但能化瘀通絡,且能利水道,引水下行,改善腎功能,(對腎性水腫,肝性水腫,都有一定效果。)二者配伍,相得益彰。但其用量宜重,川牛膝、益母草分別至少在30g以上。

十、

白薇味苦鹹,性寒,多用於治溫邪虛熱,取《內經》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之意。蓋白薇,苦而能斂,鹹而可收,凡陰虛血熱而致肝陽浮動者均宜。臨床凡見頭眩目糊,口苦心煩症,均伍白薇臻滋陰斂陽之功。

14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47歲男子上腹痛2小時,心跳驟停!多虧這群醫生緊急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