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食鹽,一抹毫不起眼的白色顆粒,但卻是家庭常見的調味品,小小的鹽粒見證著國家民生,也折射出不同歷史時代的辛酸苦辣。

生命之喉 健康維繫

鹽能涼血潤燥,定痛止癢,吐一切時氣風熱,痰飲關格諸病。

——《本草綱目》

鹽在人類生命的歷史長河中描繪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李時珍贊其為“百病之主”,其雖味鹹略澀,

但歷來醫家將其稱作“玄滋素液”。作為百味之基礎,鹽的應用廣泛,烹製菜餚時加入適量食鹽,提味又增香,可謂“畫龍點睛”、“神來之筆”,古人也將其稱為“食餚之將”。

古代食鹽獲取不易,食材物資缺乏,種類單一,智慧的人們便想出以食鹽製作各類食物,由調味所用之醬油、調味醬,到儲存食物、矯味除腥的醃肉、醃菜等,不僅豐富了人們的味蕾,更儲存下來歷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鹽對身體的潛在危害

食鹽對身體的作用非常重要,但若攝入過多對身體的危害也是毋庸置疑的。

世界衛生組織與我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為6克,我國古代經典也記載過食鹹的危害性。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黃帝內經》

食鹹過多,則五臟六腑皆容易受到損害,以下面三類人群尤其要注意——

中醫認為,鹹入腎,而腎主骨,過食鹹會導致腎氣不濡,骨失所養;第二,過食鹹容易導致血氣凝滯,從而使肌肉失去濡潤;最後,鹹化水,而中醫五行認為水克火,心主火,過食鹹則心氣容易受到抑制。

故而,血癥、骨病、腎病必須要注意控制食鹽的攝入量。

鹽的妙用知多少

1、腎之引經藥

鹽作為中藥炮製的一味中藥引經藥,對於引藥物入腎經起到重要的作用。中醫古籍中便記載諸多鹽炒制後的中藥——

補骨脂——溫腰膝痠痛,與補陽固精鹽制酒炒用;

菟絲子——補腎氣,鹽淡水拌炒;

黃柏——資腎火,瀉膀胱,必資乎鹽炒……

究其原理,中醫認為鹹主潤下,可使火氣不宜上炎,故以鹽炮製藥物後,其性質得到改變,可引藥物入腎經,滋陰降火,補益肝腎。

2、熱敷緩腰痛

食鹽同時有“堅肌骨,除風邪”的作用,常被用作艾灸中“隔鹽灸”之法,以大青鹽放入鍋中翻炒,裝入布袋內,放置區域性外敷,尤其是腰背痠痛的人群,以熱而不燙為宜,可以有效緩解肌肉痙攣疼痛。

3、敷臍利小便

在醫學經典《醫林纂要》中記載道,食鹽生用有洩腎火之功。而肚臍為神闕穴所在部位,取少量食鹽放置肚臍神闕穴上,以臍貼固定,敷臍24小時作用,有刺激膀胱、通利小便的作用,可以緩解尿頻、尿急、小便淋漓不盡等症狀。

悠悠上下五千載,人們告別了淡而無味的歷史,文明伴鹽而生。鹽雖用途廣泛,但適度攝入才能留住健康。因善攝生者,薄滋味以調和五味,五臟方可保持安康與滋養

11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治療“洩瀉”方劑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