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隨著人體器官功能衰退和免疫力逐年下降,人老病多,是很自然的事情。調查表明,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有3.5種慢性疾病。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與不健康生活方式有關,故又稱生活方式病。

對待慢性病,首在預防。預防有兩層含義,對於身體狀況正常的人,要防止罹患疾病,即如中醫所說,是"未病先防";對於己經患有這種或那種疾病的人,則除了要預防未患的疾病外,還是防止已患病症的惡化,即"既病防變"。

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既然與不健康生活方式有關,那麼,預防的重要措施,就必然是儘早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半個多世紀以來,醫學的飛躍進步和治療技術的發展,使以往人類面臨的很多不治之症,都能被控制或達到臨床治癒。許多患慢性病的老人仍然可以享受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惡性腫瘤曾被人們稱作是無法治療的絕症。幾十年前,治療腫瘤僅限於手術、化療、放療。現在則有細胞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十幾種方法。2013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報告中指出:在人類癌症中,1/3是可以預防的;1/3透過早發現早治療,能夠根治;1/3透過適當治療,可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在我國,現今帶癌生存的人數不斷增加。

與癌共舞,亦非神話。

"帶癌生存"是指患者經過抗腫瘤治療後,常見的癌性症狀(如出血、疼痛等)消失,腫瘤區域性縮小,癌細胞不再擴散,病情長期穩定並趨於好轉,患者一般狀況良好,能獨立工作和生活。

治療惡性腫瘤的關鍵是早期發現,這就需老人具備一定的保健知識,對腫瘤要有警惕性。比如,發現痰中帶血、尿中有血,就要高度懷疑是肺癌或泌尿道腫瘤的表現;婦女經常自查乳房有無包塊,可以早期發現乳腺癌。如有條件,老人還可以做防癌體檢,防癌體檢不同於一般健康體檢,它是在有針對性的醫學篩查癌症的技術。

高血壓病、高血脂症與動脈硬化症患者通常沒有症狀,或僅有頭暈等不適感,其危害主要在於併發腦中風、冠心病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而腦中風與心肌梗死不只致死率高,致殘率也高,是嚴重威脅我國老年人生命和影響我國老人生活質量的常見慢性病。

高血壓病不能治癒,卻可以透過低鹽膳食、體育鍛煉和恰當用藥,使血壓長期保持在一個穩定水平;高血脂症則可透過飲食調理,結合藥物治療而控制發展。進而能有效地降低腦中風、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發生風險。

近十來年微創介入手術廣泛用於冠心病與腦中風的治療。用搭橋、支架手術的方法治療冠心病,用頸動脈支架術、血管內膜切除術治療腦中風,都能改善患者症狀,延長生命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微創介入手術在我國已經相當成熟,一般城市醫院都可進行,己經挽救了千千萬萬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

患有高血壓病的老人與其家屬,如果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對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和誘因保持警惕,常能避免冠心病急性發作和發生腦卒中。比如,高血壓患者常因情緒激動、過勞、吸菸、飲酒、暴飲暴食而引發猝死,老年人就該有意避免這些誘發因素。比如,一旦出現有心肌梗塞與腦卒中的先兆,家屬及時採取急救措施,便可能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又如,腦卒中患者在恢復後仍有反覆復發的可能,有的老人會有一過性失語、跌倒等先兆症狀,倘若出現,並有警惕性,就該及時採取措施,儘早去醫院經醫生採用抗凝溶栓等方法治療,往往能避免死亡和留下殘疾。

心腦血管疾病與惡性腫瘤是近年來導致我國人口死亡的第一、第二位疾病,佔總死亡人數的近80%。

然而,遺憾的是,現實中有許多因缺乏醫學常識而造成無可挽回的嚴重後果的病例。筆者一直痛切感到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應該說,學習些必要的預防、保健和急救知識,對任何人都不難。關鍵是老人自已與家屬要重視!

全社會都應該重視!

國際著名教育家、一代大德高僧、臺灣的星雲大師說:"生病了,要樂天知命,坦然面對,做到'與病為友'。一方面,要找醫生治療;但最重要的,則是自我治療,自己做自己的醫生"。此論甚為精闢。其中心意思是坦然面對,能除則除,不能除則"處"。"除",即是找醫生去除和醫治之意,應小病不扛,大病不拖;"處",則是從自己身體狀況實際出發,與疾病和平共處,以病為友,不怪它,還要好好的照顧它、愛護它。星雲大師在50年前即患糖尿病,70歲時出現視力模糊的併發症,幾近失明。醫生曾經預言他活不長,可他卻達到了90歲高齡。大師長年與病為友,做自己的醫生,用疾苦磨練意志,以包容和歡喜的心態,為弘揚佛教和中華文化,長年在世界各地不知疲倦的忙碌著。

在人的一生中,沒有患過病的人是極其罕見的。"自己做自已的醫生",就是要求老年人學習一些保健常識。

合理營養能控制慢性病的發展,不合理的飲食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則促使病情惡化。掌握了相關的營養保健知識,就能透過科學的選擇食物,合理調配一日三餐。科學飲食,既增強免疫力,又強身健體。就如那句很時尚的話:"將生命和健康掌握在自已手中"。

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疾病與大部分惡性腫瘤的發生都與不健康生活方式相關。其發生率和由其導致的人口死亡率在我國近年來大幅度攀升。所以,要從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入手,首在預防。如果已經患了某種疾病,儘早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於控制病情發展,避免和緩解併發症發生,還有利於增強老人體質,防止罹患新的病症。

由於歷史的限制,中國老人以往幾乎從未接受過正規系統的食育教育。故現今年過60歲的老年人的健康素養普遍偏低,此也正是很多老人發生慢性病的基本原因。所以,老人就該主動學習科學的保健知識,儘可能早的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僅僅學習是不夠的。重要的還在於"用",在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要注意的是,老人學習保健知識,要選擇正確渠道,應儘可能多的參加政府部門舉辦的專家講座。那些信誓旦旦的聲稱包治百病或保治保好的祖傳秘方與產品,很難說不是"忽悠"。要警惕非法行醫者的違規治療,否則,不但花了冤枉錢,還可能貽誤病情,讓人喪失尊嚴。

有必要強調指出,要尊重科學,老年人患病一定去醫院看醫生,切不可我行我素。

老年人對待疾病要有坦然面對的正確態度。通常,有兩種不好的傾向:其一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發現患了病,就情緒消沉,自暴自棄,驚恐多慮。如著名醫學家洪昭光所言:"有些人不是病死的,是嚇死的"。與此相反,其二是漠視疾病,盲目自信,不願談病,不把自已的身體當回事,既不遵醫囑,又不注意科學養生,不重視培養健康生活方式。比如,患了肺癌,仍然酒照喝,煙照抽。

古今中外,患病而長壽的例子很多,他們具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徵,就是心態平和。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壽達101歲。先生在91歲時因直腸腫瘤手術導致下半身癱瘓。他一生坎坷,又身患多種疾病,不怨天,不尤人,一直泰然處之,保持著豁達的心境,1981年在百歲壽宴時,仍精神矍鑠,滿面紅光,一年後安詳謝世。馬老的養生之道是吃食素淡、讀書用腦、洗冷水浴。

人生百歲不是夢。

如果說,在上一世紀如星雲大師、馬寅初先生那樣患病而長壽的人有偶然性。進入21世紀,社會環境和醫療等條件不知比以往好過多少倍,我國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長壽對於大多數人,則就有其必然性了。但是,做為個體,是疾病纏身整日受病痛煎熬而長壽?還是少患病或帶病而快樂長壽?則主要取決於自已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疾病給人的都是病痛、是無望。有病的老年人不僅自己身心痛苦,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然而,醫學對疾病的深入認識,現在己經改變了既往帶病生存的舊有觀念和狀態。星雲大師、馬寅初先生等許許多多人的事例,早已充分表明,帯病生存的老人也可以同正常人一樣享受工作與生活的樂趣。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現在真正重視和懂得科學養生的人並不多,相當多的老年人的飲食是很有問題的。農村老人極少有注意飲食營養者;在城市,不少老人也的確知道自己的不良習慣有礙健康,但卻少主動改變。比如,春節期間,老年人就應該避免大吃大喝,眾所周知,過食與飲酒很容易使高血壓病人併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

為此,筆者衷心希望,老人們要充分認識疾病對晚年生活的影響,既要從飲食養生入手,做到"未病先防",又要正視已患疾病的事實,要"既病防變"。雖然青春不再,及早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亦"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老年人的飲食養生要從每一餐飯做起。將自我保健貫穿在退休後的每一天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決定權在自已手中。健康生活方式除心態平和與堅持合理營養外,還包括適當運動、定時查體、遵從醫囑和去除吸菸嗜酒等不良習慣等內容。老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參加力所能及的集體活動,儘可能多的同人接觸。最為重要的是,要挖掘和尋找興趣愛好,比如,唱歌、走模特步、跳廣場舞、練習書法、繪畫、養花、種菜等。健康生活方式能讓人忘記患病的憂愁與煩惱。自尋其樂,樂而忘憂,帶病之身也能快樂的頤養天年。

人為什麼要長壽?是為了多吃若干年飯嗎?是為了享受日益豐盛的現代化物質生活嗎?顯然不是!

按照西方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個層次需求理論,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實現自我價值。現代人生命長度的延長,為個體發展和自我實現,提供了比人類有史以來的任何時期都多的機會。孔子曰:"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往事如過眼煙雲,人老了,退休了,對世俗的名、利、權大都看淡了。長壽增強了退休老人實現自身願望的能力,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做原先喜歡做而未做的事情。如果有條件,且身體狀況允許,能將自己的知識和以往積累的經驗奉獻出來,乃是莫大的幸運與滿足。身體好的老人還可以主動做一些慈善性的義務活動。有才盡才,有力出力。儘自已的能力做一些有益的事,與人為善,大則為社會、為公眾,小則為鄰里、為家庭,皆善莫大焉!

奉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奉獻裡,在與人的接觸和交往中,自已也收穫了快樂,而快樂又能促進健康和長壽。在人生最後的十幾年或幾十年裡,老年人就可以過得快樂和有意義了。

參考文獻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

劉政.老年人該怎樣吃.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年

姜慕軍等.適者長壽.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年

方維忠.中老年病防控.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18年

王建業:尊重老人自己的生理指標.健康時報.2018-02-16

(圖片取之網路。撰稿:罘全.福順:主審:劉政)

劉政 主任醫師。做過臨床醫生。上世紀八十年代留學日本,是我國較早從事現代營養學專家,獲省部級與市級科研獎各三項,出版專著九部,在電視、社群、學校做健康講座數百場。

衷心祝願普天下的老年人,人人平安、健康、快樂!

#健康2021##2021春節醫路守護##健康生活方式##心腦血管疾病##腫瘤 #@謠零零計劃

5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營養專家告訴你這三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