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解的題目是:艾灸古法傳至今。
艾灸是一種古代養生、治病、保健、康復的方法,這種方法流傳到今天,它是怎麼起源的?怎麼發展的?怎麼創新的?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這方面的話題。
首先我們先講灸法的起源,艾灸艾灸,灸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我們都知道灸就是點燃了艾條或者艾柱,然後來燻蒸身體的區域性達到溫煦的作用,這就是艾灸。
艾灸的方法,屬於溫熱療法,溫熱療法就首先需要一個最基本的物質,那是什麼呢?那就是火,所以說它與火關係非常密切。由此,我們先講一講從考古學上來分析這個火的歷史。
早在大約五萬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這是我們國家對於古代社會狀態的一個劃分,五萬年前是原始社會。
考古學家就發現我們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來取暖,第一是用來取暖,第二是用火來煮熟食物。
講了火之後,我們繼續往下講,用火能不能治病呢?之前我們剛才講到的就是在大概五萬年前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用火來取暖,來煮熟食物,烤熟食物,反正就是用火來把食物弄熟,這是兩大功效,一個是取暖,一類是熟食,讓食物熟。
古人在圍火取暖的時候,這是考古學家的一種推測,就發現可能有的人被火灼傷了之後,反而解除了某種病痛,於是一些人就總結,發現燒灼可以起到治病的作用,這個就是灸法的起源。
在《說文解字》裡面艾灸的“灸“,上面一個久,天長地久的久,底下一個火,《說文解字》解釋這個“灸“,是用“灼”,一個火字邊,一個“勺”,勺子的“勺”,這個字念灼,《說文解字》解釋“灸”就是“灼”的意思。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灼體療病的意思。就是通過火來灼烤身體,然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就是用火而灼傷,然後促進了我們對火的認識。
為什麼選用艾作為主要的艾灸的材料呢?是因為艾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野生的植物,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到處生長,像南方,湖北、河南這一帶,艾就非常多。北方華北各省也都有,野生的艾草,到處都生長。
再往下看,根據《左傳》記載,魯成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得病,秦國的太醫令醫緩來診治,醫緩他的名字叫緩,因為它是一個醫,太醫令,所以後人叫他醫緩,秦國太醫令醫緩他說:“大王的病,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疾病很難治,在膏肓那個地方,“攻”指的是艾灸的方法,用艾灸的方法達不到,用針刺的方法達之不及,“達”指的是針刺,用針刺的方法也夠不著,所以說很難治這個病。這是晉朝的杜預來註解的這個“攻”和“達”的意思。
說明在《左傳》魯成公那個時代,公元前581年,春秋戰國那個時代就已經有艾灸方法。
漢代的張仲景,我們知道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人,這個時間又跨度到幾百年之後,六、七百年之後,在他的著述《傷寒雜病論》裡邊經常有這樣的詞句“可火”、“不可火”,這些詞都是什麼意思呢?講的就是用火而攻之,火,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艾灸的方法。
我們回顧了一下艾灸的起源,首先是火的發明,又發現了通過火可以治病,用什麼材料呢?用艾這種材料。在春秋戰國、東漢,以及在醫學典籍、史書裡邊都有記載,這個時候就開始用艾灸來治病了。在東漢時代,應該說是很系統的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病了。
我們再往下看,“灸”這個字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哪裡呢?在《莊子•盜跖》篇。莊子我們都知道,莊子是一個道家的人物,他寫了一本書叫《莊子》,道家把它稱作《南華經》。(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在《莊子》裡面最早提及,比如說孔子勸柳下跖,他說:“丘所謂無病自灸也。”什麼意思呢?“丘”是指的孔子的自稱,孔子說:“我有的時候即使沒有得病,也會自己艾灸一下,來保健身體。”在《孟子•離婁》的記載裡邊說:“今人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這說明什麼?這句話的意思是七年之病,七年是指的一個虛數,就是時間比較久的病,一種宿病,一種難治的病,或者說是一種慢性病,這種病用什麼來治?用三年之艾,三年之艾是指艾收下來之後,經過處理,保藏好,放三年,把艾草裡邊的烈性去掉,只保留了它溫和的火力,這就是三年之艾,也叫陳年艾。
現代人經常做是陳年艾條、陳年艾柱、陳年艾絨,這個意思。從這裡邊就看到,顯然也是指的是艾灸,孟子的這段話顯然也是指的艾灸這種方法。因此可以推斷,在春秋戰國時代灸法就已經非常盛行了。
1973年,中國在湖南長沙的馬王堆出土了很多文物。在三號漢墓裡邊出土的帛書中記載了經脈灸法的就有3篇,,這是目前在《黃帝內經》以前存在的最珍貴的文獻。(未完待續)
免責宣告: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鍼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