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氣血失常是第三個基本病機。氣血是身體的物質基礎,它的盈虛通滯,關乎周身的健康狀態,充盈通暢就健康,虧虛滯塞就生病。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氣血失調的病機,同邪正盛衰,陰陽失調一樣,不僅是臟腑、經絡等各種病變機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種疾病病機的基礎。

“氣失調”

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氣的失常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損過多,從而形成氣虛之病理狀態。二是氣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氣的運動失常或紊亂,從而表現為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或氣脫等氣機失調病理狀態。

1、氣虛

氣虛主要表現為元氣不足,臟腑功能活動減退,以及機體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氣虛是一種多發證,產生的原因多是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在臨床上,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氣虛的臨床表現以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脈細軟無力等症為重要特點。

2、氣機失調

氣機失調是指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陷、脫、滯、逆、閉等病理變化。

氣機失調主要分為三類:氣機鬱滯、升降失調和出入失調。氣機失調最相關的臟腑主要有脾、胃、肝、肺,其中氣機失調最重要的臟腑就是脾胃,氣機失調的分類圖如下:

(1)氣滯

氣滯是指某些臟腑經絡或區域性氣機鬱滯的病理變化。“滯”字本義,原指水積留不通。引申理解凡不流通的、停留的、執行不暢的都可以稱為滯。

氣滯可由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情志不舒、勞逸失度、怒傷閃挫、氣血不足因虛致滯及痰飲淤血等病理產物的阻礙等多種因素引起。其臨床表現以疼痛、悶脹為主要特點,但由於氣機阻滯部位不同,又可表現出許多不同的症象。就臟腑來講,以肝為最多見,其次是肺、脾胃。

氣滯則血必瘀,氣滯的結果必然要導致血瘀。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只要有氣機阻滯,一定會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或者是水溼停聚,或者是形成痰飲。這是氣滯的發展趨勢。

(2)氣逆

氣逆是氣機逆亂、失常之統稱。氣逆,主要指氣機上逆,是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亂的一種病理變化。、

氣逆和氣陷相對,氣逆就是升之太過,臨床以肺胃之氣上逆和肝氣升發太過的病變為多見。肺以清肅下降為順,若肺氣逆,則肺失肅降,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咳嗽;胃氣宜降則和,若胃氣逆,則胃失和降,表現為噁心、嘔吐、噯氣、呃逆;肝主升發,若肝氣逆,則升發太過,那就會出現頭痛脹,面紅目赤,容易發脾氣。由於肝為剛髒,主動主升,且又為藏血之髒,因此,在肝氣上逆時,嚴重時還會導致血隨氣逆,出現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昏迷,這個在西醫上就叫做腦卒中。

一般地說,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肺、胃也有因虛而氣上逆的。臨床上要注意鑑別。

(3)氣陷

什麼叫做氣陷?氣陷為氣虛病機之一,是以氣的升舉無力,應升反降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理變化。它的基本病理機制叫做中氣下陷,就是脾胃之氣升舉無力,因此稱之為氣陷,換句話說主要是指脾氣下陷。

講到這裡我們回憶一下脾的功能,脾主升清,脾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的恆定。所以氣陷的突出特點,除了氣虛的一般症狀之外,它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人體臟腑的位置會出現病態,就是內臟下垂。中醫將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久瀉以後引起脫肛,通通歸之為氣虛下陷。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把中氣下陷至極叫做大氣下陷,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創立了升陷湯,治療氣陷效果非常好。

(4)氣閉

氣閉是臟腑經絡氣機閉塞不通的一種病理變化。

它的病理機制是氣機閉塞,氣機執行不通了。它的病機特徵叫竅隧不通,最常出現的就是心氣內閉,它表現為神志的改變。我們在生活中會見到一些人肝氣鬱結,生氣自己不能調節,突然意識暫時的不清楚,手腳發涼,中醫怎麼解釋呢?叫氣機閉塞,竅隧不通,竅隧也就是指的心智神明。

從臨床表現來看,心氣內閉會出現譫語癲狂,神昏痙厥;胸肺氣閉,出現氣喘聲啞;膀胱氣閉則小便不通;大腸氣閉則大便祕結;經絡氣閉則關節疼痛等。其中以心閉神昏最為嚴重,一般所說的閉證,主要是指心氣內閉而言。

(5)氣脫

氣脫是指氣虛至極而有脫失消亡趨向的一種病理變化。它的病理機制叫氣不內守而大量外脫。它的病理的嚴重程度要比前面講的亡陰亡陽稍輕一點,所以叫做是脫,陰脫,陽脫,而沒說亡。

氣脫有虛脫、暴脫之分:精氣逐漸消耗,引起臟腑功能極度衰竭者,為虛脫;精氣驟然消耗殆盡;引起陰竭陽亡者,為暴脫。

“血失調”

血的生理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損太過,血液的執行失常,以及血液濡養功能減退等幾個方面。血失調包括血虛、血瘀、血熱和出血等。

1、血虛

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濡養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變化。

回想一下,在髒象學說、在氣血津液學說裡面,參與血液生成和執行的知識就可以推理出來,血虛最容易出現的臟腑是心肝脾腎。其形成的原因:一是失血過多,如吐血、衄血、月經過多,外傷出血等使體內血液大量喪失,而新血又不能及時生成和補充;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導致生成血液的物質減少,或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營血暗耗;四是瘀血阻滯,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等,最終導致全身血虛。

由於心主血、肝藏血,血虛時心、肝兩髒的症狀比較多見。心血不足常見驚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脈細澀或歇止(結代脈)等心失血養的症狀。對於心血不足引起的,我們直接養血就可以,大多可以用歸脾東加減化裁,因為歸脾湯是治療心脾兩補。

肝血虧虛見兩目乾澀、視物昏花、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因為肝主筋,肝血虛的話就會血不養筋,就會關節屈伸不利。用四物湯作為基礎方來加減化裁。比如,兩目乾澀、視物昏花是由於肝血虛引起的,我們用四物東加杞菊地黃丸加減化裁。

血虛與陰虛同屬陰血不足,但血虛是虛而無熱象,而陰虛是虛而有熱象。

2、血運失常

(1)血瘀

血瘀是指瘀血內阻,血行不暢的一種病理變化。

血瘀的病機主要是血行不暢。虛與寒是造成瘀血的主要原因。因為“氣為血之帥”,血是相對靜態的,需要氣去推動,氣虛了血液執行無力就要瘀滯。也因為血的靜態,所以還有“遇寒則凝”的特性,寒可以減慢血液的流速,逐漸成瘀。

瘀血阻滯在臟腑、經絡等某一區域性時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疼痛,而且痛又定處,甚至可形成腫塊。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很多有血瘀的病人臉色發暗發黑,脣舌紫暗等血行遲緩和血液瘀滯的表現。

中醫理論中有個最重要的一個命題叫做久病必留瘀,說初病在氣,久病在血。這句話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裡頭講治胃脘痛,叫初病在氣,久病在血,久痛入絡。絡就是血的代稱,所以治療胃脘痛,胃脘痛久了,不管它是寒熱虛實,根據這個理論判定有瘀血存在,所以可以稍加活血和化瘀的藥物來進一步提高療效。

由於血瘀與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病理上相互影響,所以血除有寒熱之別外,常常出現血瘀兼氣虛、血瘀兼氣滯、血瘀兼血虛等病理改變。

(2)血熱

血熱是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的一種病理變化。

簡單地講,就是熱入血分。一般多因外來邪熱侵入血分,或情志鬱結,五志過極化火所致。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實熱和虛熱。實熱多為邪熱引起,表現為吐衄、溺血、煩躁、口渴喜冷飲、口乾、便祕、舌絳紅、脈數等。例如,多發於小兒的麻疹、風疹等病毒疹,因小兒腠理未固,易受到外來邪熱侵襲,這些疾病多表現為全身皮膚髮鮮紅色斑疹,伴發熱,是典型的血熱之實熱。虛熱多為陰傷後,陰不制陽所致,常表現為五心煩熱、盜汗、面頰潮紅、舌紅。如很多女性月經量大,且顏色較紅,伴有面色潮紅、心煩、盜汗,脈數而弦細,這就屬於血熱之虛熱。

(3)出血

出血是指血液溢於脈外的一種病理變化。

逸出血脈的血液,稱為離經之血。導致出血的病機,主要有血熱、氣虛、外傷及瘀血內阻等。出血過多,不僅可以導致血虛氣弱,發展成為氣血雙虛,從而使臟腑組織功能減退:若突然大量失血,還可致氣隨血脫,甚則發生陰陽離決而死亡。

此外,血的失常還包括血寒,血寒是血分有寒,血行遲緩的一種病理變化,一般是感受了寒邪或陽虛而生內寒。血寒的臨床表現,除見一般的寒性症狀外,常見血脈瘀阻而引起的疼痛,和手足、爪甲、面板及舌色青紫等表現。

“氣血關係失調”

氣和血的關係極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而致氣血同病。氣血關係失調,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脈等幾方面。

1、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是指氣機鬱滯,血行不暢而氣滯與血瘀並存的一種病理變化。氣能運血,如果氣本身出現了鬱結,執行鬱滯,自然就不能帶動血的運行了。最簡單的比如一個人生氣之後臉色很不好看,這就是因為氣機鬱滯導致血不上行所致。

氣滯血瘀,在臨床上多見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症瘕等症。對於氣滯血瘀,咱們中醫有個非常經典的方子,血府逐瘀湯。它是臨床非常常用而且好用的一張方子,此方治療因情緒不佳,肝氣不舒,肝氣瘀滯導致的氣滯血瘀之證。

2、氣虛血瘀

氣虛血瘀是指氣虛而運血無力,血行瘀滯,氣虛與血瘀並存的一種病理變化。氣能行血,氣虛則推動無力而致血瘀。通俗地說就是氣自己虛弱之後就不能帶動血液一起執行,而使血液淤滯在某處。心胸憋悶、疼痛,舌有紫斑,甚至是半身不遂都是比較常見的臨床症狀。

3、氣不攝血

氣不攝血,是指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溢位脈外,而導致咯血、吐血、衄血、發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的病理變化。氣虛不足對血液的管理統攝作用減弱了,血沒有拘束了就跑到了脈外,表現到身體上就是非正常出血。比如吐血,便血、尿血,或者是女性崩漏等。

4、氣隨血脫

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脫的病理變化。

注意一個條件就是大量出血,什麼情況呢?比如外傷失血或婦女崩漏、產後大出血等都會出現。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失去依附,也會隨著散脫而亡失。

5、氣血兩虛

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變化。

氣虛和血虛往往互為因果,一般是因為久病消耗、氣血兩傷,形成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的症狀。

6、氣血失和,不榮經脈

指氣血兩虛後,導致氣血之間相互為用的功能失於調和,影響經脈、筋肉和肌膚的濡養,從而產生肢體筋肉等運動失常或感覺異常之病理狀態。

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不仁,或運動失靈,甚則不用,或者面板瘙癢,肌膚乾燥,甚則肌膚甲錯,它表現的都是面板、經脈、筋肉的感覺運動失常的一系列病理變化。

氣血關係失調小結表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按一個穴位,躺下就睡著,今晚就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