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氣味醫學,是現代醫學近年所提出的一門新興學科.認為歡愉的氣味對人體有益,厭惡的氣味對入體有害,氣味的厚薄對人體影響的程度電不同。

在中醫學中,既往雖設有“氣味醫學”之名稱,但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實早已有其豐富的“氣味醫學”理論,如《素向·生氣通天論》的“陰之所在,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 味歸形,形歸氣”等,茲就此探討如下。

氣味生理學

人以飲食為本,在生理情況下,飲食入胃後,其五味各歸其所喜入的臟腑,以養其髒。如《素問·五臟生成篇》雲:“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合五臟之氣也。”《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靈樞·五味》亦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

氣味養生學

飲食五味雖能各養其髒,但也不能太過,太過則損其臟腑。《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久而增氣,物化 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太過在損害相應內臟的同時,還會影響到其它內臟。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以上說明,只有重視養生之道,並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才會長壽。據此,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又提出:“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氣味病理學

在生理上,五味各歸所喜之髒,以養其髒。在病理上,五味太過,則傷其臟腑之外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酸傷筋⋯⋯苦傷氣⋯⋯甘傷肉⋯⋯辛傷皮毛⋯ ⋯ 鹹傷血”。且過食五味能使相應的髒氣增強,損及所剋制之髒的外合與外榮 。《素問一五臟生成篇》就此論述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犒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䐢而脣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氣味治療學

根據髒氣的效能特點,可決定五臟的苦欲補瀉。在治療中,其氣味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樸之,酸瀉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樸之,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 ”

根據感受病邪的性質不同,在治療中所適宜的氣味也不一樣。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雲:“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溼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根據病變所在的臟腑不同,在治療中應選用不同氣味的藥物。《素問·至真要大論》中亦云:“厥陰之勝,治以甘請,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鹹瀉之”。

綜上所述,氣味醫學不僅在《黃帝內經》一書中早已有其豐富的理論,而且涉及到人體的生理、養生、病理和治療等各個方面,為後人研究和運用氣味醫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1、文源:《四川中醫》,編校/王超坤。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春季適宜飲茶,如何喝茶最健康?喝茶有三大訣竅,“記住”不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