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 不能忽視「間歇期」降尿酸治療

痛風急性發作時因為疼痛症狀突出,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都比較重視,而一旦症狀緩解,病程進入間歇期就不太拿病當回事了,間歇期不服降尿酸藥物或者用用停停,這樣難免會導致痛風反覆發作。

痛風是一種慢性病,病程具有發作與緩解反覆交替的特點,急性發作後症狀雖可自行緩解,但這並不意味著痛風已完全自愈。

事實上,間歇期病人儘管沒有明顯症狀,但血尿酸水平往往是高的,如果不進行降尿酸治療,任由高尿酸血癥長期存在,日後痛風的發作可能會越來越頻繁,每次發作症狀持續越來越長,受累關節越來越多,尿酸鹽在關節周圍沉積形成痛風石,病程進入慢性期,症狀持續存在,並最終造成關節、腎臟的器質性損害。

因此,為了防止或減少復發,切不可放鬆間歇期的降尿酸治療,特別是對於有明顯復發傾向的痛風患者,要力爭把血尿酸水平控制在 360μmol/L(6.1 mg/dL)以下。

二、 合理選擇降尿酸藥物及用藥時機

降尿酸藥物主要適用於間歇期和慢性期痛風的治療,通過糾正高尿酸血癥,預防痛風急性發作以及關節、腎臟等痛風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根據作用機制的不同,降尿酸藥物分為兩大類:

1. 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

代表藥物丙磺舒、苯溴馬龍等。此類藥物抑制近端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以利尿酸排洩。

適用於血尿酸增高、腎功能尚好、24 小時尿酸尿酸排洩量低於 600 mg、無尿路結石及痛風性腎病的患者。當患者腎臟功能明顯減退(肌酐清除率<30 mL/min)或存在泌尿繫結石時應禁用。

2. 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

如別嘌呤醇等。此類藥物通過抑制黃嘌呤氧化酶,阻斷黃嘌呤轉化為尿酸,減少尿酸生成。

適用於尿酸產生過多、腎功能受損、有痛風石及尿路結石的痛風患者。代表藥物是別嘌醇 100 mg,每日 1 次,漸增至 100-200 mg,每日 3 次。對於腎功能不全者,應減量使用。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血尿常規等。

選擇:由於大多數痛風患者屬於尿酸排洩減少型,而且促尿酸排洩藥物的副作用比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少、程度輕,因此,在沒有禁忌症的情況下,臨床上通常首選促尿酸排洩藥,次選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對於單用一類藥物療效不佳者,也可採用二類藥物聯合治療。

時機:降尿酸治療時機也很重要。記住:在痛風急性發作期不宜加用降尿酸藥物,此類藥物應在急性炎症控制 1-2 周後開始應用,而且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至合適的劑量。

三、 降尿酸不能急於求成

高尿酸血癥是導致痛風發作的罪魁禍首。因此,在治療痛風時,人們都希望把血尿酸水平儘快降下來,於是擅自加大用藥劑量,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樣做很容易誘發急性 痛風發作。

這是因為,當較高水平的血尿酸快速降低時,關節液中的尿酸來不及向血液中轉移,造成關節和血液中尿酸濃度相差懸殊,致使已經沉積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不溶性尿酸鹽結晶脫落釋放,引起血尿酸升高、波動,導致病情復發或「轉移性痛風」。

在降尿酸藥物初始治療期間,因降尿酸速度過快而引起痛風反跳性急性發作的情況並不鮮見,為此,降尿酸藥物一定要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大劑量,緩慢降低血尿酸水平,避免血尿酸大幅波動。

新近歐美痛風治療指南建議:病人在啟動降尿酸治療時,可以同時聯用小劑量秋水仙鹼(0.6 mg/d)或非甾體類消炎藥,在血清尿酸控制在 360 μmol/L(6 mg/dL)以下後繼續應用數月,以避免引起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四、 血尿酸高≠長期服降尿酸藥

不可否認,高尿酸血癥是導致痛風的重要因素,降尿酸治療可以預防痛風急性發作,防止或減少痛風慢性併發症的危害。

但是,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畢竟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如肝腎損害、骨髓抑制、藥物性皮疹等),因此,一定要權衡利弊,充分考慮用藥的風險/效益比,不要一見到血尿酸高,就立即服用降尿酸藥物。

臨床上只對有痛風家族史、經嚴格飲食控制後血尿酸仍持續大於 535 μmol/L(9 mg/dL)者;關節炎急性發作每年達 2-3 次以上者;有痛風石、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泌尿繫結石及慢性痛風性腎病者進行藥物干預。

否則,無需長期使用降尿酸藥物。但應控制飲食,避免誘因並密切隨訪。

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放屁多、放屁臭,就是得了腸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