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是新鮮的疾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內經》中就已經記載了消渴證。“消渴證的症狀是口渴、小便甜、易生癰疽、形體日漸消瘦。與西醫的糖尿病症狀完全相同。”(陳存仁,《糖尿病中醫療法》)
唐朝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是首先認識到消渴證患者尿有甜味的著作:“渴而飲水,小便數,有脂似麩片,甜者皆是。”
古人發現,患消渴證之人尿液上面好像有一層膏油,或者尿中有白色的沉澱物。用薄瓦片盛一些尿液放在牆角,如果有螞蟻聚集過來,說明尿中有糖分,如果螞蟻經過不停留,說明沒糖。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裡對消渴證已經有了詳細記載,他認識到血中不清、熱氣留阻經絡、血氣壅澀就會導致病變,發為癰疽(癰疽:發生於體表、四肢、內臟的急性化膿性疾患,是一種毒瘡)。這種症狀相當於西醫說的糖尿病足。
近現代名醫陳存仁先生在研究糖尿病的時候,發現了很多清朝以後治癒糖尿病的醫案,在他的《糖尿病中醫療法》中都有記載。因為每個人的病情不同,開的方子也不同,和醫生的診治水平有關,也和每個病人對藥物的吸收與反應有關。但是單就降糖這一個指標來看,中醫也早有驗方。現將陳先生方子摘錄如下,供大家參考。
豬胰1條,加粟米須5錢(15克)煮湯。豬胰可食,單飲湯亦可。到第3日尿內即無糖質,以後每日服用此湯,尿中皆無糖質。初服者約3日,最遲至第7日尿內無糖質。
豬胰煮熟後湯味鮮美,胰味像瘦肉一般,也很可口。粟米須就是玉米的須,到處都有,有些藥店也有售,價極廉。新鮮的粟米須為白色或淺咖啡色,幹粟米須為深棕色,兩種都可用。
此方的分量是以一尺長的豬胰作為標準,病輕者每天半條,就是半尺,病重者用一尺到一尺半,略有出入也無妨。
地黃汁
乾地黃1兩,煮茶飲用。每日煎2次,連服不輟。煮時約用水一碗半,煮為一碗,再煮時仍成一碗,可服2次。其味可口,淡而不苦,也沒有藥味,一點也不難吃。
地黃有抑制尿糖的作用,這是可靠的科學試驗的結論。用地黃煮汁內服,功效也是可靠的。地黃還能抑制其他碳水化合物裡糖分的吸收,所以可以在服用地黃汁的同時吃飯,稍進糖食也無妨。
各處地黃品質不同,成分也有差異。地黃的分量要依據病情程度的深淺而有所增減,有的人6錢(18克)已夠,有的要2兩(60克)才可。消渴病患者最好自己學會驗尿的方法,飲服湯劑直至尿中沒有糖分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