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眼下,萬物始生,民間習俗常講的就是“春捂秋凍”。如何把握好春捂的原則和規律?如何根據氣候變化調整養生方法?
本期專家
閆鳳傑: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老年病一科主任,吉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老年保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吉林省第一批中醫臨床優秀人才,長期從事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應用、臨床科研及保健養生方面的研究。
一、老話“春捂”好在哪兒?
閆鳳傑:中醫以陰陽為綱來認識人體,人與天地相應,人體任何變化無不和大自然息息相關。一年四季,大自然的陽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如此迴圈往復,對應的氣候特點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陽氣在運動變化的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都會波及整體。如《內經》所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應養生的要求就是要順四時而養生。春季要捂,只有這樣陽氣才能不斷生髮,才會在夏季陽氣盛滿。
《黃帝內經》中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讓身體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不可過早脫掉棉衣,寧可捂著點兒,使身體自身與周圍環境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否則過早穿著單薄,身體會難於適應,導致抵抗力下降,誘發各種疾病。
二、捂到啥時候?
閆鳳傑:春捂,簡單來說,就是春季氣溫剛轉暖,需要適當保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然而,春捂雖好,也要適度,並根據氣溫變化來調適衣物。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37℃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到了春末,仍捂得很多,這樣的春捂就過分了。
每年的3月4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也與衣著調適不當有很大關係,所以說,春捂並非一概而論,也要因人而異,年輕力壯的人可以適當凍一凍,而老年人大多經不起太冷的刺激,還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則對寒涼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會引起疾病發作。
三、春捂以15℃為界
閆鳳傑:當氣溫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之差≥8℃時,早晚就要增加衣物。15℃是春捂的“臨界點”,溫度<15℃時,要注意多穿衣;氣溫達到15℃後,還要再捂個幾天。孩子、體弱多病者或者高齡老人要尤其注意氣溫變化,在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4-48小時就要開始捂。過早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從而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進而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從溫暖Sunny下走進陰涼的室內,老人和體弱者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涼致病。
但在春捂期間,對於捉摸不定的天氣,仍有人寧可穿多點,也不願意凍著,說是春捂。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科學。溫度持續超過15℃就要減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反而容易誘發“春火”。此外,還要養成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多喝水,戒菸戒酒,重視精神調養,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積極樂觀,保持恬靜的心態,這些都是人們抵禦“春火”重要的條件。
四、衣食住行要注意啥?
閆鳳傑:在春捂的同時,人們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加以注意,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一、不忙減衣
初春到來,氣溫回升,但這個回升是一個漸變過程。人們常常不能預測到多變的天氣,遇到氣溫回升就減去衣服,而突然氣溫下降了,衣服還沒有加上,這樣就容易患上感冒、支氣管炎等疾病,也會使原來的疾病加重。特別是老人、小兒、產婦和慢性病患者,不要過早地脫掉棉、毛衣服,以防風寒侵入而致病。
二、上薄下厚
人的陽氣根於腎,春季隨著陽氣回升,腎中陽氣也會逐漸升發,而腎居腰府,陽氣由此向全身散佈,一旦有風寒入侵,陽氣就會被困於下,使腰以下的血液迴圈受到阻礙,出現腰膝痠軟、疼痛麻木等病症。因此,初春時節,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三、飲食防護
飲食防護是預防春季多發病的重要措施,陽氣虛的人,可用黃芪、黨蔘、大棗適量,煮成茶水飲用,以補氣護衛,提高機體免疫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姜棗糖茶,即取生薑10克,大棗10枚,加水煎煮成茶,少加紅糖,日日飲用;患有關節疼痛的人,生薑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可以生吃,亦可以到超市買糖薑片食用。此類病人不可食用寒冷食物,亦不可過量食用辛辣溫熱之品,以防出汗過多,腠理開洩,誘發感冒等疾患。
四、主動防禦
春捂再好,還是被動防禦。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想防疾健身,還必須從春天開始加強身體鍛鍊,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如快走、慢跑、打太極拳、爬山等。同時,還要講究科學飲食和起居。春節、元宵節過去不久,胃腸要減負,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黑米、豆類及其製品;蔬菜可以多吃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蘿蔔等;果品如紅棗、枸杞、菠蘿和草莓等。
五、春捂重點要捂哪兒?
閆鳳傑:一般來說,春捂要捂兩頭:重點照顧好頭頸與雙腳,避免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
1、神門穴: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裡側,是心經的原穴,而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
2、腰眼: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痠軟怕冷,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睏倦疲乏。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3、小腿:有些人在寒冷天氣中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中醫分析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足臨泣穴就在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4、肚臍: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常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
六、哪些人更要注意春捂?
閆鳳傑:在春捂這個階段,簡單地說,患呼吸道疾病的人,出門要戴口罩,少到公共場合去;患關節疼痛的人,要保護好自己的關節;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不可忽視“倒春寒”的影響,“避風如避箭”這句話,要時刻記在心上。
1、關節疾病患者
臨床上有許多關節疾病都和受寒有關。肩周炎,膝關節疾病和頸椎病的諸多發病原因中,都有保暖不當的因素。平時關節不適的人當前要注意保護好肩膀、膝蓋、腰椎、頸椎等全身重要關節,不能讓風直接吹到這些地方。晚上可以用毛巾在關節上熱敷,然後用毛巾擦乾後再睡覺。如果身上微微出汗,一定要等汗自然風乾後再走出室內或者脫掉外衣。
2、冠心病患者
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寒冷刺激會令血管收縮、痙攣,增加心臟負擔,容易成為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元凶。所以,患有冠心病的人這個時候一定要捂,隨溫度變化增減衣服。前胸和後背是冠心病患者春捂的重點部位。如果春捂捂得好,身體不受初春氣溫變化的影響,血壓等指標就會相對平穩一些,這對控制疾病大有好處。
3、婦科疾病患者
婦科疾病患者要適當春捂,避免因為早春時期氣溫變化而加重病情。這裡包括痛經、附件炎、子宮肌瘤等等。女性的很多疾病都可以歸結到氣血淤滯而影響氣血執行。除了患者自身情志方面的因素外,外界寒冷刺激也是重要的一方面。適當春捂,保證腹部不受寒,對於緩解病情十分有益。痛經患者、平時手腳發涼的女性尤其要多加註意。體質偏寒的女性往往有脾胃虛寒的問題。因此,患有胃炎、胃潰瘍的女性此時要避免寒冷刺激導致疾病急性發作,出現腹痛等症狀。
4、呼吸道疾病患者
春季是常見病多發季節,也是過敏性疾病的高發時期。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類風溼性關節炎、面板病的人,一遇到氣溫突變,或花絮拂面,或粉塵飛揚,舊疾就會復發,甚至加重,此類病人要積極保護自己的身體。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