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經常都說脾虛了,就恨不得馬上給自己補脾,其實脾虛也分很多種,不是一味的要補。
當然也不用一聽“脾虛”,就覺得頭大,覺得很難分清,很多時候,身體會先給出症狀訊號,只要我們知道這些身體訊號,就會變得容易許多,即使我們不是醫生,也能知道自己身體需要調理的大致方向。
有些人早上剛一起床,一睜眼的時候,自己的眼睛是腫的,也就是輕度的眼臉浮腫。
這是脾虛的一種徵兆。脾虛比較輕、相對健康的人,也許只是在起床的時候才會覺得眼腫,但是脾虛重的人很可能就會常常都是這樣,它也就成為水腫病的初期表現。
中醫師在問診時,經常會檢視舌頭。我們自己在家也可以多注意觀察。
簡單的觀察方法,就是舌頭邊緣有沒有牙印,也就是中醫說的“齒痕”。
正常舌頭的大小應該是侷限在牙齒內側,如果舌頭虛胖了,就是會擁擠到牙齒內壁上。時間一長,就會印出一圈牙印。
中醫臨床診斷脾虛,對舌頭的望診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訊號。
現在很多人比較懶,犯懶了,就什麼活都不想做,能坐著不站著,能躺著不坐著。
《黃帝內經 素問》說:“脾主身之肌肉”,脾“清陽實四肢”。
脾的陽氣虛了,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供應肌肉、四肢完成各種體力活動。脾虛自然肌肉、四肢就會罷工,這就是中醫脾虛的“倦怠無力”。
胖胖的體形、胖胖的舌頭、胖胖的臉蛋,都在向我們提示:我們的脾虛了。
“脾虛溼盛”是肥胖最重要的中醫辨證特點,即使其他型別的肥胖,也常常都有脾虛溼盛的情況存在,這 “舌頭胖大”是一個道理。
有人說:“我這是狀,不是胖”。中醫講“形盛氣虛”,這是肥胖和健壯的重要區別。
氣虛肥胖的人,看上去高大或胖大,但實際上體力卻很差,稍加活動就會氣喘吁吁、虛汗不斷,無論是運動,還是勞動,都是動不動就上氣不接下氣的。
這種情況下,“虛”是顯然的,和“狀”扯不上關係。
脾虛,脾胃所在的位置自然是首當其衝的,脾胃在人體的中部,脾虛有溼的人,肯定會肚子大。
脾氣虛導致的水溼內停,所以肚子上的贅肉就會像個水袋一樣,沉甸甸地墜在那裡,化也化不開。
脾胃是專門負責吃飯的,脾虛了,吃飯的功能就會不好了。
脾虛的人常常缺乏明顯的飢餓感,到了飯點也不期待、看食物不香、吃東西沒有味,沒有食慾,沒有胃口,中醫稱為“納差”或“納呆”。
還有人發現自己吃完飯,馬上就犯困,飯後必須去補一覺,不然就困得不行,這也是脾虛的訊號。
現代醫學認為,這是進食之後血液都湧向胃部去工作了,大腦缺氧導致的。
而中醫稱為“食後困頓”,是脾虛的表現。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桓在《脾胃論》中就指出“脾胃之虛,怠惰嗜臥”。
人的精氣神都要脾胃的運化來補養,脾虛了,飯後只顧得上運化食物,無法兼顧精氣神的補養,精氣神補養不足,當然就會沒精神、疲乏,希望得到休息。
脾胃是消化系統,出了問題,除了入口吃飯,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出口”排洩情況。
脾胃消化不良,大便中就常會見到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更嚴重的是吃什麼拉什麼,中醫稱為“完谷不化”。
以上這些都是脾虛之後可能出現的身體訊號。有的人有這種,有的人是那種,有些人則是好幾種都有。
當然訊號越多,脾虛就越明顯和嚴重。最後,將幾種常見的脾虛症狀整理下,希望有脾虛的朋友能一目了然。
本文摘自《中醫基礎理論》《大國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