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人的全身佈滿了血管。只有血管健康,人才能健康長壽。健康的血管富有彈性,可以有效地預防毒素的滯留,以防止毒素損害人體器官,還能防止血壓升高等問題。但如果血管失去彈性,那麼以上作用就很難發揮,這樣就容易為其他疾病埋下隱患。

同時血管還是運輸血液的載體,血管健康才能將血液運輸到身體的其他地方,這樣才能保證各大器官的供血。如果血管不健康,那麼血液的運輸就會成為問題,進而導致全身的供血不足,這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是危及生命。

由此可見,如果大家想要長壽的話,保護血管就好了。但保護血管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這個大概念如何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呢?

其實保護血管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就是要讓血管永葆活力。所謂的永葆活力,就是要防止血管硬化。血管硬化是威脅血管健康和人體健康的“隱形殺手”,一旦血管硬化,血管的正常功能會受到影響,同時血管壁也會增厚變硬,從而形成斑塊。隨著時間的增長,斑塊就會增多變大。這些斑塊增長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脫落之時,就會形成血栓。血栓對人體健康有著致命的打擊,但大家卻很難得知血栓什麼時候會形成以及發生。

血管硬化是老年病?

血管硬化是老年病?錯。對多數人來說,血管從20歲就開始變硬了,胖孩子血管硬化開始得更早。中國6~17歲的兒童中,接近1/3體重超標,他們的血管更容易“早衰”。

血管硬化雖然深藏不露,但其危險性不容小覷,如果血管堵塞便會導致心肌梗死、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

一個簡單動作,測一測你的血管

緊握拳頭30秒,開啟看看

我們的雙手還是身體自帶的血管健康 “檢測儀”。雙手握拳30秒,開啟後看看手掌變白的現象,是否會馬上消失。

當緊緊握拳時,會壓迫到手掌的血管,而這樣的擠壓動作會阻斷血液系統流通,因此手掌會變成白色。變成白色的手掌,若10秒內能馬上恢復原來的膚色,就表示血管健康。但是,如果要花20秒以上才能恢復的話,就要當心是不是有動脈硬化的情形。

動脈硬化就是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進而出現血管內的“管道”變窄,影響供血。其形成過程相當緩慢,不同部位的血管硬化,表現也不同。

血管變“脆弱”,後果很嚴重

如果測試結果顯示血管硬化了,你就更需要留意以下器官的情況:

1. 心臟冠狀動脈硬化,讓心臟缺氧

心臟“御用”的血管——冠狀動脈一旦硬化,就會引起冠心病,導致心臟缺血、缺氧,表現為胸悶、心絞痛,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2. 腦動脈硬化,可能腦出血

腦動脈硬化,會出現大腦供血不足的症狀,如頭暈、頭痛、失眠等。遇上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造成的血壓驟然升高,還可能導致血管破裂,引起腦出血,它和腦血栓都屬於中風(腦卒中)。

3. 頸動脈硬化,容易腦梗

頸動脈硬化易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會讓人經常感到頭暈、目眩、記憶力差、失眠或嗜睡等症狀。

若硬化了的頸動脈斑塊脫落,隨血流阻塞動脈血管,就會造成腦血栓,出現失明、言語不清、癱瘓等表現,甚至威脅生命。“三高”人群,尤其應警惕此類疾病的發生。

4. 腎動脈硬化,出現蛋白尿

腎動脈硬化多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一般無明顯症狀,少數病人會有微量蛋白尿,表現為尿液中有泡沫,此時應及時到醫院做相關檢查。

保護血管,投其所好

動脈硬化通常在20歲左右就開始了,到了中老年往往會加重、發病。隨著年齡增長,這是個自然發生的過程。吸菸、飲酒、高鹽飲食、肥胖等不規律的生活習慣,以及高血壓、高膽固醇會讓血管加速“老化”,提前變硬。從現在開始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血管的硬化是可以“逆轉”的。

1. 控制體質指數

體質指數(BMI)一般建議最好控制在18.5~24,大於24為超重,大於28屬於肥胖。BMI超標會增加心臟負擔,對血管壁產生不利影響。

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²)

建議體型偏胖的人每天稱體重,早察覺肥胖苗頭,並及時改善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預防超重和肥胖,保護血管。

2. 早餐喝杯豆漿

豆漿不僅美味,還富含植物蛋白、大豆異黃酮等營養成分,有益血管健康。

打豆漿時最好多加幾種食材,除了常用的黃豆,還可以加入黑豆、紅豆、綠豆、花生、芝麻等,喝豆漿時最好別加糖。

3. 每坐一小時,活動10分鐘

久坐會減緩機體新陳代謝速度,一些物質消耗不掉,便會在血管壁沉積下來。久坐者大部分是腦力勞動者,精神高度緊張,容易導致血管長期收縮並由此帶來傷害。

如果可以的話,儘可能每坐1小時起來活動10分鐘,眺望遠方、拉伸四肢、散步等舒緩運動均可。

4.常喝綠茶

常喝綠茶可以增強血管的彈性,防止脂肪在血管內堆積,從而起到預防血管硬化的作用。但綠茶偏寒,體質虛寒者應控制好飲用量。

5.吃通血管的食物

常吃點通血管的食物也可防止血管硬化。比如說蘋果、榛子和番茄等食物就具有通血管的功能,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食用。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雞蛋別與此物一起吃,或導致食物中毒,很多人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