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營養師:胃對食物有“記憶”功能,同種食物,不同人消化吸收不同

胃部是我們人體儲存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經過胃部處理後的物質進入小腸,完成絕大部分營養物質的吸收工作。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同種食物,不同的人進食會出現不同的反應。比如:經常性吃辣的人,在進食辣椒之後,不會有任何不良反應,而有些人就會出現焦躁,甚至是腹痛拉稀等現象。

此外,對於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不同的人進食消化吸收情況也不同。比如雞蛋或牛奶,在不同的人進食之後反應也是不同,有人會因為進食牛奶而出現反胃嘔吐或者是消費不良的情況。有人在進食高脂肪食物之後,會出現拉稀現象;當然還有一些蘑菇類食物,有些人吃了也會出現拉稀現象,而有些人卻一定反應也沒有。

對於同種食物,有些人吃了會出現不適或消化不良,而有些人卻沒事,是胃不好嗎?

當然這不排除有些人是因為胃腸功能過於虛弱導致的,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兒童或者一些體弱者,對於食物更要注意合理搭配。但是,也未必全表示胃部功能虛弱,或許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為何這麼說呢?

據福州市晉安區醫院消化科主治醫師葉醫生介紹,每個人的胃部對食物的消化能力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的胃上皮細胞每天都會不停的更新,不停地生長。我們小到大平時經常吃什麼食物,那麼我們的胃部與小腸就會慢慢的進化,或者說適應我們吃什麼食物的能力。如果我們從小就習慣吃辣,那麼我們的胃部以及小腸就會適應這種辣味的食物。當我們進食辛辣食物的時候,反應就不會那麼大。比如說湖南人,辣椒是美食,吃辣椒是一種享受。而對於從小吃慣了清淡食物者,比如嶺南地區的人們,如果突然改吃湘菜,就會感覺胃受不了。

所以我們說胃腸對食物具有“記憶”功能,我們經常吃慣了什麼食物,或者說常用的一些烹飪方式,那麼我們胃部就會對這些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就會比較強。同種食物,或者說同樣的烹飪方式,對於別人或許是健康養生,但是不一定就能適用於自己。所以,中國傳統醫學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同種方法對於當地人實用,但是出了這個地區還得根據臨床表現來從新評估。

還記得在新冠肺炎初期的時候,鍾南山院士也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強調了中醫抗疫在廣州地區臨床上有很好的表現,但是在其他地區是否也有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現在,隨著南北的文化,以及中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各地的飲食習慣變得比較複雜,各說各的理。比如西餐比較傾向於吃油炸食品,喜歡吃肉,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炸雞腿、薯條、漢堡、披薩等等。然後就是吃生的食物,如生魚片、幾成熟的牛肉等等。那麼這些食物是否也能成為我們的營養食品呢?這顯然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個人的建議是,還是要尊重傳統的飲食習慣,尤其是地方上,自己長期的堅持的烹飪方式,以及一些經常吃的食物。這才是維持我們人體健康的基礎飲食習慣,如果突然改變飲食習慣,胃部肯定是會受到影響的。當然,在此基礎之上,我們也可以嚐嚐鮮。偶爾吃吃西餐,可以獲得更加愉悅的心情,同樣具有養生的意義。不知道您對此有何看法呢?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胃不舒服,先別亂吃藥,老中醫忠告:做好4件事,胃會強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