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廚房,就走近了中醫。
中國美食的背後,蘊含著中醫的養生之道。
每每說到此處,總忍不住讚歎古人的仁慈之心,即便不懂中醫,也能在美食裡滋養身心。
在中國很多地方,一直保留著早餐喝粥的習慣,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聽聽宋代的社會精英——張耒如何說,他專門寫了一篇《粥記》,說到:“每日清晨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
劃重點一這裡說到“谷氣”,不是穀物。
為什麼我們主食選擇五穀呢?
《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養的是生命。從中醫角度來看食物,看到的不是食物的有形之體,裡面含有什麼營養元素,而是無形的能量,也就是上文說的穀物中的“谷氣”。
穀物是什麼呢?是種子!
種子是什麼呢?
種子帶有生生之機,種子可以破土而出,可以長成一顆蒼天大樹,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粒水稻的種子,可以演變成一片金黃色的稻田,這就是中醫裡看到種子的無形能量,一粒種子蘊含著生命所有資訊。
早上起來,陽氣升發,身體裡有一股生生之機在甦醒,此時一碗粥裡帶著滿滿的“谷氣”,也就是穀物的生髮之氣,與身體同頻共振,自然是天人合一,滋養身心。
劃重點二此處講到:能暢胃氣,生津液也!
早晨7點~9點,是胃經最旺的時段,粥非常細膩柔軟,容易被胃消化,此時喝粥就很可以養胃氣,迅速生津液,滋潤濡養身體,充養血脈。如果津液不足,我們會感覺口乾舌燥、面板乾燥、大便乾燥等症狀,嚴重不足時就會生病。
當我們喝完粥後,待到9點至11點,脾經當令將精微物質運化輸布到全身了,真是極妙!
喝粥還有什麼好處呢?
《十誦律》中說:“粥有五事利身,一者除飢,二者除口渴,三者下氣(通臟腑排廢氣),四者卻臍下冷(除卻小腹寒冷),五者消宿食(消化隔夜食物)。”
對於脾胃不好的小朋友來說,早上起來可以喝一些“米油”來養脾胃。李時珍說:“嬰兒食米油(備註:加輔食後),百日則肥”;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道,“米油可代參飲”;趙學敏撰寫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陰之功,勝於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
米油是什麼?
米油和米湯不同,是粥熬好後,上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中醫裡叫做“米油”,俗稱粥油、粥皮。幹了後會變成一層薄如蟬翼的“粥衣”。
這是早上喝粥背後的中醫思維,這裡特別強調:不要誤以為中醫要求人人都需要喝粥,中醫更強調“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尊重每個生命的不同,尊重每個地方的飲食習慣,所有的醫學理論都只是參考,用於啟迪我們的思考,且不可一刀切看待問題。
簡單來說,喝粥雖然好,但是中醫並非要求所有人要喝粥,而是根據當地環境氣候、個人體質等飲食,綜合來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的早餐美食。
帶著覺知去吃飯中醫提醒我們帶著“覺知”去吃飯,帶著“覺知”去尊重自己的身體感受,而不是“抄作業”的心態去照搬某種飲食結構,如果早餐喝粥讓你難受,就不要堅持;如果早餐吃饅頭喝豆漿,感覺一天元氣滿滿,為何要放棄呢?如果早上喝牛奶和雞蛋,孩子容易積食,為什麼還要堅持呢?
我們不能被某個理論、某個觀念困住,這其中包含中醫。辨證思考,是中醫的靈魂,對待一碗粥,亦是如此!
溫馨提醒
有些父母覺得五穀很好,於是早上給孩子吃混雜很多品種的五穀粥,太過複雜,並不好消化,年齡越小的孩子,粥越要簡單,才好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