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脾為太陰溼土,居中州而主運化,其性喜燥惡溼,溼邪滯於中焦,則脾運不健,且氣機受阻,故見脘腹脹滿、食少無味;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嘔吐噁心、噯氣吞酸;溼為陰邪,其性重著粘膩,故為肢體沉重、怠惰嗜臥。溼邪中阻,下注腸道,則為洩瀉。治當燥溼運脾為主,兼以行氣和胃,使氣行則溼化。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蒼朮 厚朴 陳皮 生薑 大棗 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燥溼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溼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臨床應用以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
【方解】本方以燥溼與行氣並用,而以燥溼為主。燥溼以健脾,行氣以祛溼,使溼去脾健,氣機調暢,脾胃自和。方中以蒼朮為君藥,以其辛香苦溫,入中焦能燥溼健脾,使溼去則脾運有權,脾健則溼邪得化。溼邪阻礙氣機,且氣行則溼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長於行氣除滿,且可化溼。與蒼朮相伍,行氣以除溼,燥溼以運脾,使滯氣得行,溼濁得去。陳皮為佐,理氣和胃,燥溼醒脾,以助蒼朮、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且能益氣健脾和中。煎加姜、棗,以生薑溫散水溼且能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益氣以襄助甘草培土製水之功,姜、棗相合尚能調和脾胃。
【臨證加減】
證屬溼熱者加黃連、黃芩以清熱燥溼;屬寒溼者加乾薑、草豆蔻以溫化寒溼;溼盛洩瀉者加茯苓、澤瀉以利溼止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