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醫認為,“溼邪”屬 “風、寒、暑、溼、燥、火”六邪之一,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的特點。溼邪通常有兩種,一是外溼,二是內溼。外溼多因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處潮溼所致;內溼則多由過度嗜酒或過食生冷,以致寒溼內侵,脾陽受損,水液代謝失常,溼自內生。在潮溼悶熱的天氣裡,人們極容易感受溼邪引發溼證,此時祛溼健脾是解決溼困的最好途徑。那麼,祛溼健脾的中藥又有哪些呢?在我們日常的飲食中如何做到祛溼健脾呢?

壹丨藥食同源的祛溼中藥

1、薏苡仁

本品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經。甘淡利溼,微寒清熱,既能利水滲溼,又能健脾止瀉,利水而不傷正,補脾而不滋膩,為淡滲清補之品。凡水溼滯留均可用之,尤以脾虛溼滯者為宜,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脾虛洩瀉等證。且擅滲溼而舒筋脈、緩攣急,善治痺痛拘攣、腳氣浮腫,以溼熱者為宜。

2、白扁豆

本品甘、微溫,入脾、胃經。炒用可健脾化溼和中,生用可消暑解毒。由於具有補而不膩,化溼不燥之特點,為脾虛夾溼證之常用品。

3、赤小豆

本品甘、平,入心、小腸經。性善下行,通利水道,使水溼下洩而消腫、退黃,為性質平和的利水消腫、退黃之佳品。

4、冬瓜皮

本品甘、微寒,歸肺、小腸經。既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偏熱者為宜。又可清熱解暑,治暑熱煩渴。

5、木棉花

本品甘、淡、涼,歸脾、肝、大腸經。既清熱利溼,又可解毒止血,用於洩瀉,痢疾,溼疹,痔瘡出血等。

貳丨 常用祛溼食療湯

1、冬瓜薏苡仁龍骨湯

材料:冬瓜(不去皮)500g、薏苡仁30g、龍骨250g

製作:將冬瓜(不去皮)、龍骨、薏苡仁洗淨,冬瓜切成塊狀。將龍骨焯水,放入瓦罐鍋中,加入薏苡仁,加1000毫升水,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煲40分鐘,再放入冬瓜,再煲20分鐘,加入適量的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冬瓜皮和薏苡仁搭配食用,可清熱祛溼,利水排尿,適用於溼熱困脾之食少倦怠、頭重如裹、尿少而黃等。

注意事項:冬瓜和薏苡仁藥性寒涼,故陽虛體質(平時怕冷)和脾胃虛寒(一吃涼東西就胃痛、胃部不舒服)不宜長期食用。

2、白扁豆木棉花鯽魚湯

材料:白扁豆30g、木棉花15g、鯽魚一條、陳皮3g、生薑3片、食鹽和食油適量。

製作:白扁豆先泡3小時。鯽魚洗淨,用紙吸乾表面的水,待用。將油放入鍋中,燒熱後,放入鯽魚,煎至微黃色,熄火。將煎好的鯽魚、白扁豆、生薑片、陳皮放入湯鍋中,加1000毫升的水,大火煮沸後,再改小火煲1小時,加入適量的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白扁豆、木棉花、陳皮搭配使用,可理氣健脾祛溼,用於脾虛溼困之頭蒙如裹、腹脹、四肢睏倦重濁等。

3、薏米赤小豆排骨湯

材料:薏苡仁30g、赤小豆30g、排骨500g、姜3片、食鹽適量

製作:將排骨洗淨,焯水,放入瓦罐湯鍋中,加入赤小豆、薏苡仁、生薑和適量的水,大火煮開後,再轉小火煲1小時後,加入適量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薏苡仁、赤小豆兩者一起使用,即可健脾祛溼,又可清熱解毒,用於溼熱困脾之水腫、小便不利、癰瘡腫毒等。

注意事項:陽虛體質和脾胃虛寒不宜長期食用。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林嵐、葉珍珍 / 同濟大學附屬面板病醫院 朱全剛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肝不好的人,牢記3個辦法,補肝養肝壯肝,肝臟健康,身體更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