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關於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我們寫過很多,從對疾病的認識到對疾病發展程序治療方法的探索,古代醫藥學家可謂是前赴後繼苦心探索鑽研,建樹頗豐。今天我們就從糖尿病對應的消渴病起源一書——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談起,看一下《黃帝內經》對於古代糖尿病的病因的認知。正是有了《黃帝內經》對於糖尿病的記載和描述,才給了後來的醫學家們提供了獨特的治療思路和廣闊的創新基礎。

關於糖尿病病名的認識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奠基性著作,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主要內容形成於戰國,自秦漢以來代有補充,並在西漢中後期(約公元前一世紀)彙集成書。《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記載“消渴”之病名的古代文獻,《黃帝內經》在糖尿病病名的描述上,除了消渴,還有消癉,以及以病位命名的“脾癉”“肺消”“鬲消”“消中”等。其中“脾癉”“消渴”均首見於《素問·奇病論》。然而《黃帝內經》對於消渴的病名只有一處,更多的是運用的而“消癉”,在《內經》中出現 17 次,這是消渴病所有異名中出現最頻繁的名稱,可見,《內經》是以消癉為正名,消渴為異名,後世發展轉化成以“消渴”為正統病名。

帝曰: “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 “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而“消癉”,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另外,《素問·氣厥論》雲: “心移寒於肺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又云: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素問·脈要精微論》雲: “癉成為消中”。

內經對於消渴病因的認識

西醫對糖尿病的發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而《內經》則認為消渴病的病因較為複雜,外感六淫,內傷積損,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等可能是引起消渴的病因。

五臟柔弱

也就是目前我們認為的體質原因是導致糖尿病發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內經》已經認識到人體稟賦不足,是導致消渴病的重要先天因素。《靈樞·五變》雲:“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數食肥甘

古人早就意識到飲食結構的變化、飲食不節制是導致糖尿病發生的可能原因。《素問·奇病論》:“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這是說過食肥甘厚味,內傷脾胃,令人內熱中滿,內熱炎上,故發為口渴嗌幹,發為消渴。

情志不遂

這和西醫說的情緒影響血糖波動認知相同。《靈樞·五變》中,黃帝問少俞何以五藏柔弱者易患消癉,少俞回答說:“此人薄面板,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衝直腸,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說明情志不遂,鬱怒蓄胸,血滯化熱,發為消渴。

素體肥胖

《內經》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記載肥胖人易患糖尿病的文獻。《素問·通評虛實論》說:“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認為消癉(糖尿病)、僕擊(腦血管意外等)、偏枯(半身不遂)等疾病,都是肥胖的富貴之人所患疾病,因為這些人過食了太多的膏粱厚味。《內經》書中多處提及社會環境對疾病的影響,認為富貴之人易生消渴病,《素問·腹中論》說:“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

總的來說,《內經》認為消渴的發生與先天遺傳體質及後天生活飲食起居失調所致胃熱、痰溼、燥熱體質密切相關,這樣的觀點放在現在依然是有診治的指導意義,這也充分反應了中國古人卓越的智慧,兩千年前在極度不發達的醫學背景下,透過觀察消渴表現從而探索發病原因,這是值得我們大書特書的地方。

17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3000多的眼鏡效果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