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肩周炎案

洪某,女,55歲,在溫哥華擔任“月子阿姨”,幫忙新產婦料理月子餐、洗衣、清潔等工作,因長期手臂勞動頻繁,造成右肩膀周圍疼痛、活動角度受限。

診療經過

初診 2017 年 8 月 15 日

伸直右手臂上舉到跟身體夾角120度左右,肩膀及手肘開始出現疼痛,再繼續上舉,右手肘變成彎曲狀(前臂與上臂夾角約140度),到與身體夾角呈160度時,肩膀開始疼痛, 右胸脅不由自主上抬。手臂向後屈時,右手拇指僅能觸及褲帶(約為第四、第五腰椎)。手臂向外展時,在100度左右,三角肌出現疼痛。

初診及二診時,均以腎關(L)、足千金(L)配合動氣針法治療。

第一診治療後,患者手臂向前舉起時,雙手可以同時舉到最高,但左手臂能緊貼左耳,右手臂則離右耳尚有5公分距離。患者自述,疼痛範圍已縮小到僅剩右肩膀前緣一個銅板大小;右手肘仍難完全伸直。

第二診治療後,手臂向前舉起,可以抬到最高而沒有出現疼痛,右上臂離右耳約 1 公分,右手肘微彎曲(前臂與上臂夾角呈160-170度);向後屈曲時,右手拇指可以觸及下背(約第11、12胸椎處)。患者最滿意的是,活動時疼痛已基本消失。

第三診時,患者一進診室,趕忙對著我說:“醫師你看,我現在兩隻手都能直直地舉起來 了。”她把兩隻手同時向前舉起至最高點,左右臂膀都能貼著耳朵,手肘也不會彎彎的。我回她:“恢復得不錯啊,現在做點事還會不舒服嗎?”

“沒有,現在忙上忙下都很好,也不痛,就是有一個地方很奇怪。”她轉過身去背對著我,將兩隻手臂向前慢慢舉到最高點, 說:“這兩天起床後,我都很滿意地照著鏡子,練習這個抬手動作,卻發現我兩隻手臂抬高後,右邊肩膀很明顯沒有跟著抬高,你看看是不是?”我請她把雙手放下貼著大腿,再慢慢地同時舉起來,發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她的右側肩膀(肩井處)肌肉完全沒有活動,反而比較像是被其他肌肉給水平的“端”上去的。

“你平常會不會常常落枕?或是開車時做 shoulder check,會感覺脖子緊緊的?”我問她。

“會啊,常落枕,你怎麼知道?”

我說:“今天給你換兩針,但針感比較強、比較酸脹一點。”

“只要會好,痛一點沒關係,不然肩膀一高一低很難看。”她笑著說。

幫她針了右手的重子、重仙,接著請她做動氣,動氣的方式為整個右手臂由胸前、頭、耳朵旁,再向外後方旋轉,大約5分鐘後,在她轉動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右側肩膀(肩井穴附近)肌肉開始有了型態的變化。總共持續了30分鐘,才讓她在鏡子前面重複雙手舉起的動作,這下子她叫出聲來:“肩膀一樣高了!醫師,為什麼?”

臨床思維

對外圍關係複雜的肩周炎來說,初診時除了觀察患者的舉止動靜,最好輔之以觸診,癥結所在明確定位之後,楊師的特效穴腎關、足千金確實是不二之選,一診、二診之治療即以之迅速取效。

三診時肩膀周圍的症狀皆已改善,唯獨留下右肩膀不能協同上舉的窘狀。從患者背後的抬臂動作可以明顯判斷,問題出在斜方肌及肩胛提肌。這在其他症狀紛擾突出的時候,很容易被覆蓋或隱藏。

斜方肌連線枕骨、鎖骨外三分之一、肩胛骨、肩峰,及附著於胸第一至第十二椎;肩胛提肌起於頸椎1-4椎橫突旁,連線著肩胛骨上角;這兩條肌肉的協同作用能夠抬起肩胛骨,卻也常因長期低頭工作而造成損傷。

此情此症,依據對患者工作形態的瞭解,三診當機立斷選用了重子、重仙,而且,有別於平常之針法,棄健側而取患側。

理由:

緣於患者之長期反覆使用,導致整條右手臂肌筋膜僵硬、拘攣,以致上舉無法伸直,抬高無法貼耳,舉臂則右側胸脅隨之拉提,這是手臂陰面肌筋膜的牽制;而斜方肌與肩胛提肌不能協同拉抬肩膀,卻是手臂陽面由手掌、沿手臂、上肩胛、下背部的肌筋膜出了狀況。一條手臂陰陽兩面的肌筋膜都已勞損,卻希冀從健側循經取穴、疏導氣血,只恐緩不濟急。這時環視董氏精華諸穴,惟有重子、重仙條件具足,非我莫屬。

承傳自楊師的親授,掌面的重仙穴正對著掌背的靈骨穴,用一寸半針由重仙刺入一寸,正好透到靈骨,如此一針接連刺抵手掌陰面與陽面之筋膜,在手法的微調下,撥動了筋膜的張力與彈力,再配合了能微妙調整、匡復相關結構的動氣方法,加快了生物力學的傳導,而獲致迅速鬆解患側肌筋膜的效果。

(二)膝痛案

黃某,女,35 歲,快遞公司員工,雙膝關節疼痛。

診療經過

初診:2015/9/4

主訴:兩膝蓋疼痛,數個月前先是從左膝蓋開始,因工作忙碌,排不出時間去看診,幾個星期後右膝蓋也開始出現不適,只要一抬腿,就會觸發兩側膝蓋上方及膕窩上方疼痛無力,無法上下樓梯,尤其上樓梯更是舉步維艱。

在我診察的過程中,她說上週已經去地區性公立醫院就診了,醫師檢查後並沒有給予治療, 但有建議她如果還是痛得厲害,最好回去打類固醇止痛。她問醫師究竟是什麼問題,醫師 說,診斷結果是“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我打量一下她的外貌,問她:“您今年貴庚?”

“三十五。”“那你平常工作是否需要經常蹲著、或站著、甚至頻繁地變換蹲姿站姿?”

“很經常!”她說,她是快遞公司的員工,每天早上一到公司,首先就是蹲在地上整理一箱箱的遞件,而且不時要以蹲姿挪移,逐一分門別類;拿到特殊的包裹,又得站起身子擺在桌上,就這樣不停地重複著蹲、站的動作,其中以蹲下的時間佔大多數。等到所有遞件分類完畢,開始營業,又是整天站著、走著,幾乎不曾有時間能坐著休息。

“我先幫你扎幾針看看,”我告訴她,“我認為你的情形是一種職業傷害,應該還不到退化的程度。”

“哦,真的嗎?”這位初診患者的眼神有點狐疑,又透露著期盼。

處方:一重穴 B 人皇穴 B站立取穴,用毫針淺刺。

動氣方法:針後引導患者雙手扶著針灸床,緩慢地、輕柔地、反覆地做蹲下、站立的動作, 累了就休息一下。

患者動氣三分鐘後,覺得膝蓋及膕窩上方的緊痛感開始緩解,五分鐘後已經能正常深蹲到最低。動氣三十分鐘後起針,帶患者去診室外的樓梯間,試著上下樓。患者一開始擔心會痛,還用雙手抓著扶手慢慢踩著階梯,走了幾步後轉頭告訴我:“不會痛了嘢,尤其是上樓梯差最多。”

她笑著說:“我已經好久都不能爬樓梯,到任何地方都會找電梯。”

臨床思維

診察所見,患者兩大腿的前側股四頭肌、後側膕繩肌,及小腿脛骨前肌與伸肌群、後側腓腸肌等都極為僵硬,而且疼痛拒按。這是因為她的日常工作,蹲、站互換頻繁,必須靠大腿及小腿各肌群,不斷使出收縮、伸展的協同作用,來改變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的角度。

另一方面,長時間的蹲姿,膝關節彎曲以及踝關節背屈,造成股四頭肌、脛骨前肌過度伸展、牽拉而導致僵硬疼痛,這才是膝蓋無法彎曲、抬腿、上樓的罪魁禍首。

一堆肌群,盤根迭覆在雙側膝關節上下,糾結、拘攣、僵硬、疼痛,想要一針搞定,必須找到關鍵的下針處;一重穴位於小腿前側偏外的脛骨前肌群,人皇穴則在小腿後側偏內的三頭肌的比目魚肌,以「針遠端、動近端」的方式前後夾擊,輔以動氣,在輕柔的蹲站、伸縮動作中,藉著針尖在肌筋膜上的撥動,直趨病所的張力、彈力不斷擴散,三十分鐘不到,一堆因過度蹲站而造成拘攣僵痛的肌群,即告片片鬆解。

(三)痛經案

蔡某,十九歲,女大學生,身高 170cm,體重40kg,體型偏瘦。自13歲月經初潮,即飽受經痛之苦。

診療經過

初診:2013/6/14

昨天月經來潮,下腹疼痛劇烈,無法讀書思考;腰胯痠痛成片,坐立不安。

問診、把脈後,在她坐、站、走的動作中,發現她骨盆有些前傾,觸診右髂骨有些歪斜。她的這些偏差,我第一時間分析,用動氣針法即可糾正,不必搭配傷科手法。

問她在日常行住坐臥中有沒有特殊的習慣姿勢,她說,不管讀書或寫字,只要正襟危坐就覺得腰痠;如果兩腳輪流翹腳,反而可以暫時緩解腰痠症狀。讀書餘暇喜歡躺在床頭滑手機,或在臉書上和朋友聊天。

想起把脈時看到她的手指纖細少肉,又聽說她怕痛,當下就放棄了董氏首選的婦科、還巢,改用了楊師發揮過的門金穴。“放心吧!”我一面安撫她,“只扎兩針就好。”

處方:門金穴 B

讓她坐著上完針,再引導她用輕鬆低調地抬腳落腳原地踏步。幾分鐘後,她朝我點點頭,我過去看她踏步時骨盆的調整,她說:肚子痛比較好了,腰胯的酸也在減輕。我要她留著針, 在候診間繼續踱步二十分鐘,下針後她大大吐了一口氣,轉了轉腰:“真的欸!才兩針,經痛腰痠都好了!”

臨床思維

從董氏先進的諸多醫案裡可以發現,在內、婦兩科的領域,門金穴的傑出表現已深受重視, 無論是痛經、乳房病、胃腸病症,它都是一個效果可靠的好穴。

但個人從肌筋膜的角度去探索,門金穴位於人體前身肌筋膜最末端的趾間,這片由下往上串連的肌筋膜,除了能夠彎曲和穩定膝關節,而且還因股四頭肌連線著髂前下棘,也能夠幫助維持髖關節結構的正常。

臨床上常見的痛經,除了因氣、血、寒、熱、燥、溼等病因所遭致,也有不少是受到骨盆腔結構改變的影響而引發的。這種現象和現代人習於歪坐、斜躺、蹺腳有極大關係。

不良的姿勢,容易造成單側或雙側的髂骨前傾或外旋,而這些髂骨角度的改變,更使得骨盆腔內的空間被扭曲、變化,影響了婦女月經的正常;當骨盆過度前傾時,腰部的腰骶神經叢(其分支有生殖股神經、陰部神經)也會被過度牽扯,而引起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症。

本案患者的症候,一則經痛,一則腰痠,針刺門金,原本善治經痛;留針踏步,是藉動氣針法引動腿部前側肌筋膜和髖骨的活動,放鬆了身前肌筋膜,緩衝了對骨盆之過度向前牽拉, 因此匡復了骨盆結構的中正不欹,一舉解決了經痛與腰痠。這正是楊師傳藝的醍醐:一針定天下!

結語

肌筋膜理論來自西方解剖學,與中醫針灸的經絡循行原本非親非故,但最近有些學者把兩者做了比對研究,發現由串連的肌筋膜所形成的拉力線,跟經絡的循行路線之間,有異曲,也有同工。比如前表線、後表線、體側線與胃經、膽經、膀胱經,幾近重迭;四條手臂線也接近肺經、心包經、小腸經、三焦經;深前線對應著肝經,卻又平行於腎經;肌筋膜有穿越身體中線的螺旋線,經絡循行則無。

科學研究上,也有人發現手臂上的針灸穴位,跟被結締組織分割的筋膜層面之間,對應性可達到 80%,這說明了針灸的動作和訊號,能在一定距離之外,透過新的力學資訊通道,在細胞和組織水平被連線起來。

無獨有偶,董氏奇穴不但和十四經穴有著許多重迭,更有豐富的、獨特的、不可思議的獨門奇效穴,這些奇穴的位置是如何發現的?訊號如何傳遞?功效如何產生?這些令董門學子百思不解的問題,隨著科研的進展和臨床醫師的不斷實踐,終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肌筋膜理論

在董氏動氣針法的運用,只是一種嘗試,冀能一探人體結構中纖維資訊傳遞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選自董氏奇穴第一屆論文,作者系黃朗軒)

8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支架術後的結局一定是心衰嗎?心衰中醫還有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