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是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發生率最高一種慢性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我國60-69歲人群的發病率約為50%,70歲以上為75%。
高血壓病與心腦血管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高血壓病引發的急性心腦血管疾病併發症主要是心肌梗塞與腦卒中。由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老年人死亡率、殘疾率居各種疾病之首。我國每年約300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病,佔總死亡數的一半以上。
高血壓病為俗稱"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第一高,是不可治癒的病症。但措施得當,則能極大地降低致死和致殘的發生風險,並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心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病人的治療中應該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我國,卻往往不為人重視。幾乎很少有病人主動去看心理醫生,而臨床醫生也很少關注病人的心理健康。
做為醫學科普知識,老人必須知道,高血壓病人是終生離不開藥物的。
現在治療高血壓病的降壓藥物幾乎都是作用於心血管系統,透過改善心臟功能和外周阻力達到降壓目的。有人統計,在我國用降壓藥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者,僅佔用藥者的5.8%。而且,還普遍存在老人對高血壓病知曉率低和用藥率低的問題,據估測,約3/4的老人從不做體檢,也不測量血壓,因而也不知道自已患了病。在知道自已血壓高的人群中,還有不少人因無症狀或其他原因而不堅持用藥。有調查表明,高血壓病人的用藥率僅為24.8%。所以,在防控高血壓病的過程中,就不應該忽視心理干預。在使用藥物降低血壓的同時,輔以心理干預能取得更好的療效。而對於不用藥和忽略用藥的高血壓病人,心理干預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高血壓病是一種心身性疾病,其發生、發展與預後同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任何的負面情緒都可能引發老年高血壓病人過度的應激反應,使血壓升高,導致致死和致殘的嚴重後果。所以,心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病人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心理干預(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病人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徵和心理問題施加影響,使血壓保持穩定,進而減少心肌梗塞與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我們曾對105名年齡在60-86歲之間老年高血壓病人做過調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病人與家屬對高血壓病做為身心性疾病的認識嚴重不足;二是72%以上的老年高血壓病人有明顯的心理障礙,急需心理治療。透過試驗組與對照組半年後的觀察結果比較,表明心理干預有助於培養老人平和心態,緩解負性情緒,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能降低老年高血壓病人發生心肌梗塞與腦卒中的風險。試驗組的老人大多情緒穩定,喜歡交友和參加集體活動,生活質量大多有不同程度改善。
老年高血壓病人的情緒、情感的反應性通常高於正常人,而憤怒、狂喜等過度的應激反應使血壓突然或持續升高,便可能引發嚴重後果。有研究指出,如果情緒得以控制,則可分別減少40%和25%的腦中風和心臟病的發生風險。
當前,我國老人承受的心理壓力並不亞於職場上的中青年人。面臨的離退休后角色轉換和孤獨、空巢、啃老、經濟拮据等問題造成的心理障礙,相當普遍。老人是最為脆弱的群體,任何的負面情緒導致的過激反應,如不及時化解,都可能併發急性心腦血管病,導致致死和致殘的後果。
高血壓病人如果再合併"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中的另兩高,就更需要在藥物治療與飲食調理之外,進行心理干預。
北京安貞醫院周玉傑調查後稱:"不少心臟病和腦卒中都是氣出來的、嚇出來的"。研究表明,70-80%老年高血壓病人急需心理治療。對輕度的血壓升高,不服用藥物,單獨心理治療就可能使血壓下降。
對老年高血壓病人的心理干預應從三方面入手:
1.必須讓老人認識到,對自已在心境、情感、情緒上出現的心理障礙,會加重病情,甚至引發嚴重後果。為此,老人要有淡定的心境,知足常樂。應廣交友和多參加社會活動,要有意識的培養興趣愛好,會打發時間。應遇事不急、不上火,學會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如果難以駕馭自已的情緒,便應主動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2.要做家屬工作,家屬應對病人的心理障礙表現,給予充分理解與體諒。要善待老人,注意從情感上關愛老人,要花時間陪伴老人,傾聽老人訴說。
3.醫生在接診病人時,不只是測血壓和開處方,還應瞭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經歷,重在培養健康生活方式。根據患者的病情、興趣愛好、生活條件、活動和健康狀況,因人而異的採用恰當的心理治療方案,既要讓病人能夠接受,又能長期堅持。
目前,國內比較通行的老年高血壓病心理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鬆弛療法 正規的鬆弛訓練系採用某種特定的程式,排除雜念、透過全身放鬆、深慢呼吸,使患者全身發生條件反射性鬆弛反應,在生理、生化和心理上發生變化,呼吸頻率和心率減慢,使血壓下降。
2.音樂療法 唱歌和聆聽音樂能緩解憂愁、愉悅心情。欣賞雋永的中國古曲和西方經典輕音樂,能平和心態,化解負面情緒,陶冶性情。
3.氣功療法 氣功療法的要領是體松、心靜、動靜結合。
4.園藝療法 種菜、鋤草和養花,有助於轉移注意力,樂而忘憂,穩定情緒。
5.太極拳 透過運氣、調息、調身的鍛鍊,能收到鬆弛身心的效果,使血壓下降。
6.書畫療法 練習、欣賞書法和繪畫能陶冶性惰,排除雜念,豐富精神生活。
在我們的觀察中,城區老人採用最多的是音樂療法和書畫療法,比如,上老年大學和參加社群活動。二者合計佔74%。
高血壓病是"三高"疾病的笫一高,做為心身性疾病的提出,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在高血壓病發病率極高的我國,心理干預卻遠沒有被推廣。病人到醫院就診,醫生往往是量量血壓,開藥了事,極少有醫生對病人做心理疏導。原因可能是門診病人多,抽不出時間,也可能是臨床醫生本人就對高血壓病的心因性因素,缺乏認識。
現在,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對高血壓病必須採取包括科學用藥、低鹽膳食、體育鍛煉,以及心理干預在內的綜合治療方案。
上海瑞金醫院高血壓病研究所所長王繼光強調:"僅僅依靠單純藥物降壓無法滿足治療需要,應該採取降壓護心的最佳化方案"。心理干預能有效的培養老人平和的心態,避免血壓波動和升高。
現在國內有人提出將老年高血壓病納入社群醫院管理的方案。由社群醫院進行健康管理的有利之處是:既能經常體檢看病,開展健康教育和做心理治療,又能爭取家屬配合,以及連同社群管理和服務機構一同努力,就近為老人排憂解難,還有利於為老人提供活動場所,活躍生活。我們認為,這是綜合防治老年高血壓病的有效而可行的途徑。
防治高血壓病任重道遠。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我國,降低老年高血壓病人併發腦卒中、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致殘率和提高生活質量,是一項極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本文為醫學科普作品,希望在老年高血壓病的綜合防治中能引起各位對心理干預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李建權等.心理治療在高血壓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中華現代內科學雜誌2010-1-1
2.王德平等.老年高血壓心理治療效果80例觀察分析.中國創新醫學2012年第6期
3.姜慕軍等.適者長壽.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年
4.方維忠.中老年病防控.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18年
(圖片取之網路。撰稿:並覷.佑梧莘;審修:劉政)
劉政 主任醫師。早年做過臨床醫生。上世紀八十年代留學日本,是我國較早從事現代營養學專家,獲省部級與市級科研獎各三項,出版專著九部,在電視、社群、學校做健康講座數百場。衷心祝願普天下老人,人人平安、健康、快樂、長壽!
#2021春書醫路守護##醫學科普##心腦血管疾病##三高##健康生活方式#@謠零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