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成了當今的第四高,因為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類胡吃海塞增多了,漸漸地身體對於嘌呤的代謝出了問題。嘌呤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尿酸在體內產生過多的原因不外有兩個,一是體內尿酸合成過多,一是尿酸排出障礙。因此針對不同的原因,產生了不同的治療藥物,最常用的有苯溴馬隆與非布司他。
而當體內的尿酸濃度升高,隨著外界的條件的改變,溶解在血液內的尿酸析出,沉積在關節處,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痛風。痛風一詞其實是現代醫學借用中醫的一個詞彙。“痛”是形容疾病的主要症狀,就是痛,最常見的就是大腳趾處紅腫熱痛。而“風”則是形容疾病來去不定,如同風一樣。痛風之名因此得來。甚至古人將痛風,作為炫耀的談資,因為只有富貴的人,才會得上這種病。由此可見,中國古人吃五穀雜糧,同樣也會產生相同的疾病。
針對痛風,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家朱丹溪先生自己創制了一個治療痛風的方劑,但是他並沒有給這個方劑命名。取名上中下的原因是因為方劑中的藥物針對了人體的上焦、中焦、下焦,因此全身通行。針對痛風,中醫有沒有固定的治療藥物呢?很不幸,治療痛風中醫仍然是辨證論治,沒有任何專門的祕密藥物。
而朱丹溪先生的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則是針對了溼熱、痰濁、瘀血、風寒。朱丹溪先生解釋產生這種痛風的原因“有溼痰死血,而風寒襲之,風則善走,寒則善痛,所以痛者,溼痰死血留結而不通也。”中醫認為自然界的風,來無影、去無蹤,會引起植物的晃動,而痛風就是時發時止,痛則屬於痺症的一種,痺痛是中醫一個重要的概念,《黃帝內經》亦有“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
有風有寒,則需要祛風祛寒,針對風寒中醫倒是有許多針對性藥物,朱丹溪先生則選用了羌活、桂枝、白芷、防己,一定有人問“防己為什麼能祛風,證據從何而來?”《神農本草經》記載“防己主風寒”,能祛風寒邪氣。而《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桂枝能夠“利關節”,這幾味藥搭配,既可以祛風散寒,又能止痛。朱丹溪先生形容的非常好:“羌活去百節之風,而白芷則驅風之在面,威靈仙驅風之在手,桂枝驅風之在臂,防己驅溼之在股”。頭面、手、足、肩、股、諸多關節真的是上中下無處不到。
針對瘀血,自然要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藥物仍有許多,川芎就活血化瘀藥物中最知名也最常用的。川芎有幾大功效,不單可以活血化瘀,還可以行氣止痛,還可以祛風散寒,一味藥針對了痛風的疼痛症狀,又針對了風寒的病機。加上桃仁、紅花活血中之瘀,將瘀血排出體外。
南星祛風痰,蒼朮化溼濁,龍膽草、黃柏清下焦之溼熱,蒼朮、黃柏就是二妙丸,針對的就是下焦溼熱。黃柏入腎經,清下焦溼熱,黃柏作為“三黃”之一,苦是為福斯所熟識的。龍膽草入肝經,清肝經之熱,祛下焦之溼,苦味強,清熱能力同樣強。治療溼熱不但要祛溼,同樣要清熱。“徒清熱則溼不退,徒祛溼則熱愈熾”,可見針對其中之一治療不但不能起到好的療效,反而會起反作用。
最後,朱丹溪先生還加入了神曲一味藥,為什麼要用一味消失化積藥呢?朱丹溪認為神曲“隨諸藥而消陳腐之氣也”,翻譯成一句通俗的話就是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使人體將痰濁、溼氣、瘀血加速排出體外,這也正是中醫的高明之處,將大自然的道理,應用於臨床疾病治療。
因此雖說是上中下通用痛風方,也是一首萬能方,也不能什麼型別的痛風都能用,只有風寒、瘀血、痰溼、熱毒都存在,並且每種病理因素都不能過盛,過盛則藥力不及,沒有則屬於藥物濫用,不但收不到良好的療效,有可能適得其反,反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