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過年,大家最期待的是七天的假期,親朋好友匯聚一堂,餐桌成了談天說地的重要場所。而酒則成了必不可少的飲品,“葡萄美酒夜光杯”,觥籌交錯,一篇歡樂與祥和。
但是,大年初六的深圳,因為一場酒,導致三人住進醫院,更是有一個患者,直接住進了重症監護室,在“鬼門關”前走了好幾遭,究竟是什麼酒,居然有這麼大的“副作用”?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杯酒中加入了一味有毒的藥材——烏頭。
烏頭是什麼?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毒性呢?
《白猿經》中記載了烏頭的提取物——烏頭鹼。並把這種從烏頭中“結出的冰”命名為“射罔”,用來射獵,射中動物之後動物就會全身麻痺,甚至死亡,因此烏頭最早用於打獵。這種生物鹼的提取物早於西方號稱世界上的第一個生物鹼——嗎啡一百多年。
烏頭有大毒,也就是副作用十分強烈,烏頭鹼常見的中毒症狀有唇舌和肢體發麻、頭痛、眩暈、煩躁不安、意識模糊、抽搐、驚厥、昏迷、瞳孔縮小或放大、牙關緊閉甚至死亡。
烏頭鹼引起心臟毒性的機制還不完全明確,可能與其毒性影響鈉、鉀、鈣離子通道的功能,損害心肌細胞中的線粒體而影響能量代謝等有關,阿托品能拮抗迷走神經的興奮性,提高竇房結的自律性及傳導性,抑制異位起搏點興奮,終止快速異位節律,糾正心律失常,是抗烏頭鹼導致心律失常的藥物。
其實烏頭是中醫常用的一味中藥材,毒性早已被人知曉。烏頭以出自四川的品質為最佳,因此被稱為川烏,烏頭、附子、天雄三味藥材,是同一株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性質有所不同。烏頭大辛而性溫,有大毒,最重要的有毒物質就是烏頭鹼。
烏頭因為味辛,而有行血脈的作用,可以散除體內的風溼邪氣,打通人體血脈,使血液執行加速。性質大熱,熱則能散寒。寒氣停留在體內,最常引起的症狀就是疼痛,腹痛、小腹痛、心痛、胃脘痛、關節痛,只要是體內寒氣過盛,就可以用烏頭,散除體內的寒氣。
《本草經集註》中記載:“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則是對烏頭止痛作用的最好記錄。
古人創立了很多實用烏頭的方劑,特別是在《金匱要略》中,對烏頭的應用配伍,可以說是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烏頭湯治療關節疼痛;烏頭赤石脂丸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用此丸治療急性胸中胸痛;大烏頭煎治療寒疝,腹中冷痛;烏頭桂枝湯治療腹中冷痛,關節疼痛麻木,手足冰冷,都是對烏頭止痛作用的發揮。
附子、烏頭所含劇毒的烏頭鹼為雙酯型生物鹼,在煎煮的過程中會被水解,生成毒性較弱的單酯型烏頭次鹼(毒性為烏頭鹼的1/200~1/500)和毒性極小的胺醇類烏頭原鹼(毒性為烏頭鹼的1/2000~1/4000);而丸、散、酒劑中的烏頭鹼未被水解,毒性仍劇,容易引起中毒。
除馬錢子、川烏、草烏、水蛭、蒼耳子外,以下中藥材泡藥酒時依然需要格外謹慎:
如砒石、砒霜、水銀、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紅娘蟲、青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鬧陽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枝蒿、紅升丹、白降丹、蟾蜍、洋金花、紅粉、輕粉、雄黃等。
因此,飲酒雖可適量,但自己泡的藥酒切莫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