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說起便血,你會想到什麼?痔瘡?這的確是痔瘡的典型症狀,“十人九痔”,痔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得病過程雖然痛苦,但及時治療也能痊癒。但很多人不知道,出現便血,還可能是一種更危險、更可怕的疾病——腸癌。

宣武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孔令玲介紹,痔瘡和腸癌都會引起便血,而將二者混淆的人並不少,中國是腸癌大國,每年都有將近20萬人因腸癌去世。據統計,臨床上有80%以上的腸癌在早期被誤當為痔瘡,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腸癌為何難以發現?

“一般認為,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飲食是腸癌的高發因素。”孔令玲指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不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常常攝入一些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平時又很少吃蔬菜和水果,就容易患上這種“富貴病”。

腸癌的主要症狀有便血、腹瀉、腹痛等,但在孔令玲看來,這些症狀很容易和痔瘡、痢疾相混淆,且結腸幾乎沒有痛感神經,導致近80%的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僅有5%至40%。“這和早期腸癌95%的生存率比起來真是天差地別,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極其重要。”

發現這些情況要及時就醫

孔令玲指出,一旦發現黑便、大便暗紅、大便鮮紅、排便異常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如果發現大便發黑,首先要明確是否有出血,可先做一個檢查,比如糞便化驗和ob試驗,如果裡面確實有很多紅細胞加號,就可以判定糞便有出血情況。”孔令玲稱,一般黑便出血來源於上消化道,因為經過一整個消化道到肛門排出時,有些物質被吸收或因血液中鐵離子被氧化,大便就會呈現出黑色。

大便暗紅,出血情況主要來自大腸;大便鮮紅,出血部位則更往下,如肛門周圍或者直腸下段,痔瘡、肛裂或直腸下端存在腫塊等,都可能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

“此外,一旦排便變得越來越不規律,經常便祕、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或放屁次數突然增多,屁臭,出現陣發性腹痛或腹部摸到包塊,可見腸形等,這些都有可能是腸癌的訊號,應及時前往醫院就醫。”孔令玲說。

養成好習慣 降低腸癌風險

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降低腸癌風險?孔令玲介紹,常吃膳食纖維、拒絕久坐以及進行早期篩查,皆可降低腸癌風險。

“膳食纖維具有吸附作用,能夠裹帶著腸道中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輔助預防腸癌。人坐著的時候,直腸有一個彎折的角度,容易影響直腸或盆腔附近的血液迴圈,所以久坐就會影響內臟供血,並直接影響腸道的蠕動速度,減慢腸道內有毒物質的排出。”孔令玲建議,日常飲食中,要有意識地多吃蔬菜、水果、粗糧,保證每天25g-35g不可溶性膳食纖維的攝入,有利於輔助預防腸癌。每次靜坐時間不超過90分鐘,以免增加腸癌風險。

此外,孔令玲建議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篩查,40歲以下人群每3年—5年篩查一次。早期篩查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切勿抱有僥倖心理,諱疾忌醫是極不可取的行為。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身體出汗部位健康對照表,這些地方出汗,那你可得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