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前幾天編君看了個新聞,說現在國民的食鹽量普遍超標75%,說明大家吃的菜太鹹了——不少人可能會以為只有愛吃重口味菜的家庭,才可能存在鹽量超標的問題。但實際上卻連飲食清淡的廣東人,哪怕天天吃的是清蒸菜、水煮菜,依然會鹽量超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現在健康科學主張做菜別下鹽,以品嚐食材的原味,但實際上卻沒幾個家庭能做到這點——當食材沒有鹽去提味,許多人便對什麼都食之無味,就連平時最愛吃的食材也是如此(因為許多肉菜、素菜都是“無鹽不起味的”)。

然後隨著年齡慢慢增長,味覺器官開始慢慢退化,下的鹽也就越來越多了。因此偶爾到老一輩家中吃飯的時候可能會碰上“你覺得菜很鹹,他們卻覺得剛剛好”的情況,因為他們早已習慣了鹹味。

科學量化用鹽

大家肯定都知道吃太鹹對身體不好,所以開始勸說老人家少放點鹽,但是真正能改善過來的,又有多少人呢?(編君的公公婆婆就是,我們過去探望的時候故意做點鹽少清淡的,只有兩個人吃的時候卻依然愛吃重鹽的,根本沒法管~)

長期攝鹽量過高,不僅會影響人體內水分的滲透壓,還會導致血壓問題和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我們一定要儘早培養清淡口味,科學地量化用鹽,才能從本質上控鹽(就像嬰兒時期不要在食物中加鹽加糖,那麼他長大就不會挑食厭食的道理是一樣的)。

科學地量化用鹽,要求成年人每天攝入不高於6克的鹽(老年人不高於5克/天),少年幼兒則建議攝入2~4克(年齡越小,攝鹽越少)。

科學量化用鹽也並非叫大家完全不吃鹽,因為鹽裡面所含的鈉元素是人體必需常量元素之一,會影響到正常的血壓、細胞滲透壓、體液酸鹼度的恆定等。如果人體內缺鈉,會導致血壓偏低,出現倦怠無力,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所以一些減肥減脂的年輕人做菜,完全不放油跟鹽的極端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科學量化用鹽,不僅只是“控鹽量”,還要把一些鹹味調料的鹽分也算進去。比如醬油、蠔油、老抽、豆瓣醬、雞精、辣椒醬等等,凡是帶有鹹味的調味料,都含有大量的鹽分。此外還有一些醃製食品,比如臘肉臘腸、火腿蝦皮、榨菜鹹菜、椒鹽花生、鹹蛋等等,就連麵包麵條、餅乾等零食裡面都有不少的鹽分,也需要計算在攝入鹽分裡頭。

那麼,既然日常生活中那麼多含鹽的食物,我們該如何完美“躲開”?只能建議大家在選食材的時候,注意看標籤裡含鈉比例不要超過30%,也儘量不要買醃製品來吃了。(說白了,全靠自覺吧~)

吃鹽要吃“對的鹽”

科學量化用鹽,除了要學會少用鹹味調料、選購前多看食品標籤、拒絕高鹽食品以及少吃零食外,還需要學會吃“對的鹽”。

漫步在商場中,貨物架上各式各樣的鹽——加碘鹽、低鈉鹽、竹鹽、加鋅鹽、加硒鹽、玫瑰鹽......你通常會選哪一種?又知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啥區別呢?

❤ 加碘鹽/無碘鹽

加碘鹽應該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品種了,碘作為人體的必須元素,科學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入120微克的碘(約4~6 克鹽裡面的含碘量)。

但是,也有部分“特殊人群”不適宜吃加碘的鹽,比如患有甲亢、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人,這類人由於體內含碘量太高,應選擇無碘鹽。

❤ 低鈉鹽

低鈉鹽顧名思義就是“含鈉量低”,它本質也是一種加碘鹽/無碘鹽,只是在這個基礎上添加了10%~35%氯化鉀等化學物,從一定程度上降低鈉的攝入。

需要注意的是,同等品質的低鈉鹽一般比非低鈉鹽的味道更淡一些,更適合血壓偏高的人。不過,如果是工作經常需要向外跑或重體力勞動強度工作者(或就是經常流汗的人),則不建議食用低鈉鹽了。

❤ 加鋅鹽/加硒鹽

一般來說,帶加鋅/加鈣/加硒等字眼的,一般只是噱頭而已。因為科學建議每天攝入鹽量是6克,這些元素在鹽裡面的含量又不是很多,還不如多吃點青菜靠譜!

❤ 其它鹽種

如果對鹽要求高的街坊,應該還有留意到市面上除了海鹽,還有各種湖鹽、井鹽、岩鹽、竹鹽......其之間有什麼不同呢?大概就是水質和製造方式不同吧!一般來說,最常見的海鹽就是高鹽度的海水蒸發結晶後再通過提純而來的,那麼湖鹽“原料”就是湖水、井鹽“原料”就是井水、竹鹽就是某些竹子裡面的水......諸如此類,所以成分結構上面會有點不同。

而最不常見的“岩鹽”,則是來源於經上億年地質擠壓和地下高溫作用形成的“鹽化石”(玫瑰鹽也是一種岩鹽),可能比較少見所以賣得也比較貴,但味道嘛~還是隻有鹹味。

所以,我感覺沒有必要特地去花大錢買貴价鹽,因為我們每天吃的鹽量又不多(因為建議攝入才5克),還是吃普通的就好~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這個中藥,能夠溫肺化痰化飲,理氣消腫,散結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