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爸爸
生病是正氣和邪氣交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排邪反應,比如發燒,咳嗽,流鼻涕,嘔吐,拉稀等等。
如果一個人感冒了,隨著正邪交戰的進行,發燒、流鼻涕、咳嗽等症狀會在短時間內逐漸消失,這個消失就代表了邪氣的逐漸退去。
但是邪氣退了,不代表正氣馬上就能回到正常。一場戰爭之後,敵人打退離場,剩下的還有清掃戰場的工作,清掃完了,自己也會有損失,也需要休養生息,然後才逐漸走向穩定。
在這個修身養息的過程中,人體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正氣不足的反應,比如精神狀態不好,胃口不佳,大便不正常等等。
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說說感冒以後,大便依然不正常的問題。
1.
大便不規律
兩三天一次
這種情況,雖然幾天一次,但是孩子能主動排便,大便順暢,成型,那就可以先觀察看看。
因生病導致胃口不好,或者生病期間吃得比較少,或者雖然胃口不受影響,但是因為忌口嚴格,就只是吃了些稀粥等食物,最終的結果就是形成的大便不多,所以即便幾天一次,但是整個消化功能還是在正常進行,並且孩子也沒有說任何不舒服,那也可以先觀察看看。
一般隨著病後飲食逐漸恢復到正常,大便也會恢復。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覺得一定要讓大便變得正常而繼續給孩子吃各種消食的或者健脾胃的或者潤腸通便的藥物或食物,有時候做的多錯得多,反而影響了身體修復的程序。
2.
大便一天幾次
或者吃完就拉
有的家長反應孩子病後一天要解幾次大便,或者吃了飯一會兒就要大便,大便也不是稀便,不算拉肚子。
這種呢往往考慮脾虛。脾虛,收澀力量不足。如果症狀不嚴重的話,可以先觀察看看,因為身體本身是有調節功能的。剛剛生完病,身體正氣有所消耗,所以也請給身體留點時間恢復。
當然這期間你要做的,就是不給身體增加消耗正氣的機會,規律作息,早睡,保持心情愉悅,不到過分喧鬧的地方,吃好消化的溫暖的日常經常吃的食物,不要太雜。適當戶外活動,護理上要留心,注意保暖,尤其別涼著腳、肚子和後腰。
藥物選擇可以考慮用理中丸、或者參苓白朮散。塞肚臍或者小劑量內服,當然艾灸也可以:肚臍、命門、足三里,用懸灸的方式,每個穴位灸5-10分鐘。
3.
稀便
不成形大便
水樣或者稀不成型的大便,也不粘的,多考慮有寒。這時候去摸孩子的小肚子或者手腳,有時候還會明顯感覺到涼,不暖和。
虛和寒還是有區別的,如果用一杯水做比喻,虛是水量不足,杯子沒有被裝滿,上面我們說的虛就屬於這類情況,"虛則補之"所以偏虛的,我們要補。
而寒呢是說杯子裡面的水溫度不夠,是涼的、冰的,"寒則溫之",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跟一切寒涼的東西說再見,還要想辦法去溫下脾胃。
4.
大便乾燥
病後出現的大便乾燥,比較費力,我們首先考慮生病導致津液消耗,津液相對有不足加上病後脾胃運化弱所致。
處理原則是在不影響脾胃正常運化的基礎上,補充津液。初期我們可以臨時使用下蜜蜂蜜栓或者香油也行,目的是潤腸,幫助大便的排出;然後飲食上可以補充一些米粥、米油,或者蜂蜜、豬油等。
食材上選擇一些溫潤多汁的,比如蔬菜的根莖等,以幫助潤腸通便,規律作息後,身體逐漸修復到病前狀態,便秘大多會改善恢復到正常。
切忌一開始就選擇各種清熱瀉火的食物或者藥物去猛下,孩子脾胃弱,又剛剛生完病,經不起這樣造。如果生活習慣改善後一兩週都沒有恢復正常的,就需要找醫生繼續用藥處理下,以幫助身體在病後儘快修復。
以上說的是僅針對感冒好後,各種症狀都沒有了,身體其他情況都正常,只是大便異常的情況。
如果還有殘留的感冒症狀,還是需要對身體進行"整體評估",整體處理,而不是隻針對單一症狀進行處理。盯著單個症狀去解決,就像打地鼠,症狀總是沒完沒了,人也弄得焦躁不安。
如果自行觀察、處理後也沒有明顯改善,請及時找醫生協助解決。
生病的時候,身體是處在一種失衡的狀態中的,對疾病的處理其實就是在調整這樣的一種失衡。身體本身是具有一定修復功能的,能自動調節、維護身體在一種平衡的狀態中,所以請給身體留點自我解決問題的時間。
我們日常可以透過觀察胃口、大小便情況、睡眠狀況、出汗情況、精神狀態等來衡量。有時候疾病稍微嚴重的,這種失衡導致的偏差增大,身體自我修復能力有限,所以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方法——針灸、按摩、湯藥、藥丸、藥散等,去促進身體重新回到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