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正常人尿液無紅細胞或偶見個別紅細胞。經離心沉澱後的尿沉渣,鏡檢時高倍視野>3個紅細胞時,可稱為血尿,這種血尿稱鏡下血尿。血尿明顯時,直接可見的稱肉眼血尿。血尿亦是腎小球腎炎常見而重要的症狀之一,臨床上有時也相當頑固。

一、病機認識

血尿的形成主要是1熱邪擾動血分,傷及脈絡;2脾腎兩虛,固攝無權所致。病變部位主要在腎與膀胱。

邪熱下擾膀胱,其起因也不外邪熱入裡及鬱火內生兩端。

邪熱入裡者多因外邪襲表,表邪化熱,傳經入裡,熱結膀胱,膀胱絡傷,血溢脈外;或熱毒之邪,由表入裡,侵犯營血,火毒內壅,迫血妄行,腎和膀胱脈絡受損,血溢水道而成血尿;鬱火內生者主要是因煩勞過度,或情志內傷,心火亢盛,移熱小腸,迫血妄行,而致血尿。

血尿形成還與脾腎虧虛有關。因脾為後天之本,功主統攝血液,正常情況下,脾氣充足,攝血循行,自無妄行之患。同時淫慾過度,損傷腎元,腎傷則下元空虛,封藏失職,固攝無力,血滲水道,也可致血尿的發生。

血尿的形成雖有熱邪擾動及脾腎兩虛之分,長期的臨床實踐來看,腎陰虧虛、溼熱下注、血熱絡損三者是血尿形成的核心病機。

二、辨治要點及臨證心得

(一)辨血尿應細審其因

血尿的形成不但有熱邪擾動,傷及脈絡,而且還者觸督兩虛,固攝無權,兩者一偏亢盛,一偏衰弱,虛實有異,寒熱相反,在治療原則及治療方法上截然不同;即使同是邪熱下擾膀胱,也有火熱內盛,充斥下售及腎陰虧虛,相火妄動之分。

臨床上經常強調對血尿的辨治一定要辨證人微,細析其因,特別是在患者全身自覺症狀不明顯的情況下,僅以小便常規檢驗鏡下血尿日久難消,或反覆發作為主症時更應引起我們的注意。臨床實踐來看,在患者僅以鏡下血尿為主要臨床表現,而無其他明顯的自覺症狀可辨的情況下,常常把患者的脈、舌表現作為辨析血尿成因的關鍵,其中舌苔在辨別寒熱方面,脈象在辨別虛實方面尤其有決定性的意義。

如單純鏡下血尿患者,無其他明顯的自覺症狀,若舌質紅則多為邪熱下擾,至於究竟是虛熱、還是實熱下擾,有兩種方法可資鑑別:一者從脈象的有力與否上,若脈象滑數有力,或實大弦數多為火熱內盛,充斥於下;若脈象細數無力,或沉細而弱,多為腎陰虧虛,相火妄動;一者從舌苔的有無上,若舌紅少苔,或光紅無苔,多為虛火內擾;若舌紅苔薄黃,或黃厚而膩,多為實火充盛。若患者舌質不紅,而舌淡或舌淡紅,脈象細弱,則多為脾腎兩虛,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可以排除邪熱下擾的可能。

總之,導致血尿的原因雖然相當複雜,但臨證時往往還是有證可辨,有因可求。即使在患者無明顯自覺症狀的情況下,只要掌握了以上的辨證求因綱領,仔細辨析患者的脈、舌表現,細審其因,往往也不難辨治。

(二)治血尿應知常達變

血尿一證,其病機總由血不歸經而致,對其治療當以止血為要,使血止絡寧,其病自愈。但亦應注意,血尿之因較為複雜,特別是久病之後,常有瘀血存在,正因瘀血內阻,才致血不歸經,若一味收澀止血,則加重瘀血,血尿更甚。

治療之時應寓活於止,常選用茜草、蒲黃、三七、花蕊石、血餘炭等兼有活血作用的止血藥用於腎炎血尿的治療。因該病在病變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高凝狀態,腎小球毛細血管中的出血和凝血之間的矛盾始終是整個疾病的關鍵所在,因此治療之時應時時予以兼顧。

除此而外,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選用對證的止血藥,急則治其標,如藕節、大薊、小薊、槐花、地榆、白茅根等屬涼血止血類,常用於血熱證者;

三七、艾葉、炮姜、灶心土等屬溫性止血類,常用於寒凝證者;

仙鶴草、白及、棕櫚炭等屬平性止血類,寒證、熱證俱可選用。

另外,阿膠、熟地炭、墨旱蓮等止血之中又有滋陰之功,適用於血虛、陰虧者;

炮姜、鹿角膠、艾葉等止血之中而有溫陽之力,適用於氣虛、陽虛患者等等,

臨證之時,應給予注意,據證情而選擇不同的止血之品,療效才會更高。又因在腎臟病臨床實踐中,大量的血尿病人常常表現為虛實互見,寒熱錯雜,因此,一定要辨證入微,知常達變。在眾多的虛實寒熱錯雜的血尿病人中,尤以腎陰虧虛、溼熱下注、血熱絡損三者相互夾雜最為常見,對此葉教授常以滋腎陰、清溼熱、涼血止血為法進行治療,臨床上常以女貞子、墨旱蓮、大薊、小薊、槐花、黃柏、茜草、白茅根、白及、仙鶴草、地榆、金錢草、車前草、石韋為基本方,隨症靈活加減化裁,常有明顯的療效。

(三)兼邪實必祛邪為先

因腎臟病名病程長,不論是血尿患者,還是蛋白尿病人常因患者抵抗力低下,易感受外邪而致病情加重或反覆。

對此邪實必先祛邪,強調應先治外感為主,臨床上最常用的方藥為金銀花、魚腥草、板藍根、射干、馬勃、荊芥、防風、桔梗、杏仁、冬瓜仁、紫菀、黃芩、法半夏、生甘草。

該方、對腎臟病血尿或蛋白尿患者合併上呼吸道感染而見鼻塞流涕、咽喉幹痛,咳嗽等症常有立竿見影之效。

一般待外感解除後,再針對血尿及蛋白尿治療。尿檢示蛋白尿與血尿並存,可同時施兩方,一以治蛋白尿為主,另一以治血尿為主,囑患者交替服用以兼顧全面。

除外感外,凡腎炎血尿病人,亦包括以蛋白尿表現為主的病人,或血尿與蛋白尿同時並見的病人,若兼有溼熱、瘀血表現者,應首先祛瘀血、清溼熱,以祛邪為先。

臨床上祛瘀血常用丹參、紅花、川芎、桃仁、益母草等藥並舉,其中丹參、益母草每用至30g,量大力宏。同時還常伍以大隊蟲類活血通絡藥,如地龍、殭蠶、全蠍、蜈蚣等,強調祛邪務盡。

對腎炎血尿或蛋白尿患者合併有尿路感染,患者兼見有尿頻、尿急、尿痛,尿檢有白細胞或膿球,葉教授常施以大劑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藥,並常加用西藥抗生素,以期迅速控制尿路感染。

在臨床實踐中若見其苔黃厚而膩,口乾口苦,則先以清熱化溼為主,藥用:藿香、佩蘭、薏苡仁、白豆蔻、黃芩、龍膽草、梔子、法半夏、茵陳、金錢草、車前草、滑石等。待溼熱漸清,舌苔已退,再著手治療本證或標本兼治。

7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治療“腹痛”方劑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