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泉是中醫急症救治方面的專家,他對中醫急症救治的信心,來源於多年的實踐經驗。早在2003年3月,劉清泉就參與了北京市第2例輸入型“SARS”的救治工作,並協同有關專家制訂了有關“SARS”的中醫藥治療預防方案,為進一步開展中西醫結合救治“SARS”奠定了基礎。劉清泉當時參與“SARS”前期的搶救工作,並協同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開展臨床救治,並且提出了中醫藥的治療方案。
作者 | 王皓然 陸敏
1
“應發揮公立中醫院主體作用”
“如果一家中醫院用70%的西醫手段解決病人的問題,這樣的中醫院其實已經不能稱之為中醫院了。但目前中醫院這種現象很普遍,這是中醫整體行業不夠自信的表現,導致中醫生存和發展之路越走越窄。”劉清泉直陳當下中醫院發展問題。
“從國家層面來講,要想把中醫做好、推動中醫的發展,在扶持、規範民營診所發展的同時,更應大力支援公立中醫院,充分發揮公立中醫院在發展中醫藥事業、保障人民健康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劉清泉說。
對於近期一些地區對於民營醫院申辦門檻降低,劉清泉態度鮮明地表示持反對意見。他認為,現在遊醫江湖氾濫成災的原因就是門檻過低,應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強化中醫院的管理,這樣才能夠為中醫的生存環境正本清源。
劉清泉認為,有些民營醫院過於趨利,對中國中醫從業環境和行業生態造成了不良影響。他舉例稱,有名老中醫在他們醫院開的方子,一個方子7天的藥,也就兩三百塊錢,而在民營診所開的方子,同樣是7天的藥,一千多塊錢,有的好幾千塊錢。
劉清泉直言,歷代醫家追求的境界,無不是花最少的錢、用最少的藥、扎最少的針,儘快減輕病人痛苦恢復健康。而有的私立醫院會根據藥價給醫生一定的提成,導致中醫大夫趨利化行為日趨嚴重。相對而言,不管是普通醫生還是名老醫生,是退休的還是在職的,公立醫院對每張處方的價格都有比較嚴格的限制。
2
“先能治病,再談養生”
最近幾年,隨著電視裡各種養生節目的火爆,養生成為全社會都在關注的一個熱點。劉清泉直言,“在中醫學裡面,中醫大夫能治病是基礎,養生是中醫大夫在這個基礎上的更高追求。現在,很多所謂的中醫養生專家,連號脈治病都不會,卻到處大談特談養生,這是什麼養生?”
“所謂上工治未病,是歷代醫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任何一個高明的中醫大夫,他的成長之路都是從治已病開始的。”劉清泉說,“中醫大夫有‘上工、中工、下工’之分,上工都是從下工、中工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古語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劉清泉說,“其中,號脈是巧,是術的層面。現在如果一個養生專家,從來不會號脈看病,他告訴你如何養生,能信嗎?”
談及近幾年火爆熒屏的各類養生節目,劉清泉認為這些節目是在“人造名醫”。如果通過這些養生類電視節目的熱播,讓老百姓學會了很多實用的居家養生方法,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去醫院看病的人數減少了,醫院的門診量有所下降,那可以算作是養生節目達成了最好的宣傳效果。現在的現象卻是,節目播出以後,去醫院看病的人越來越多了。
劉清泉直言,“我一直堅持一個理念,我們的醫生,首先要學習醫學的知識和救命的本事,不去學習和傳承這些東西,而是追求名利,那就成了忽悠。現在很多養生專家哪來的?他會看病嗎?我認為,如果不會治病,就不能稱之為養生專家。”
3
“很多急救領域,中醫比西醫更具優勢”
“在社會上普遍有個誤區,認為中醫只能治療一些慢性病。其實在很多急救領域,中醫比西醫更具優勢。”劉清泉說。
近些年,中醫在搶救危重病人方面嘗試了很多治療方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劉清泉告訴記者:“比如在我們北京中醫醫院,ICU(重症病房)裡呼吸機依賴的非常少,我們這裡有和國際一樣的複雜細菌感染,但我們這出現耐藥菌感染的機率已經在減少,我們的離線成功率很高。原因就是中藥的合理使用,直接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
一提到細菌感染,人們大多首先想到的是西醫的抗生素。事實上,中醫治療細菌、病毒都很有效。上世紀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那個年代的人身上長了瘡就是靠中藥治療的。瘡其實就是細菌引起的,那時候沒有抗生素,但是經過中醫外科研究、治療,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人們很少長瘡了,變成了肺炎、膿腫,長到身體裡面了。我們就可以將以前中醫療瘡的好經驗拿過來,研究怎樣更新並加以應用到體內炎症治療上。”
劉清泉特別指出,中醫在治療抗生素濫用導致的菌群抗藥性增強方面,有很好的療效。我們的研究在中藥治療耐藥細菌感染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們發現中藥能夠延緩/逆轉多重耐藥細菌,與抗菌素聯合使用,達到提高臨床耐藥菌感染治療率、降低嚴重感染病死率的效果;同時,可明顯預防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拓展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手段和措施,提高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效果。
中醫的優勢在醫療、急救領域,但現在卻得不到重視和研究,如果現在的中醫人都不去努力,“國內同行都不認可你,那麼中醫還談什麼走出去呢?即便走出去了,在國外也很難得到認可。所以,這些年,除了政府之外,中醫自身的問題亟需剖析,應該儘快找到問題癥結,先自強,再自覺,這是得到認可的基礎。”
4
“中醫大資料研究,要突出個性化內容”
隨著“網際網路+”的流行,“網際網路+中醫”也成為中醫行業的一個熱詞。劉清泉表示,做好“網際網路+中醫”,不僅可以優化中醫診療流程,還可以對整個診療過程中大資料進行積累和挖掘。
劉清泉同時也指出,大資料研究可能更關注的是某一類疾病的共性分析,而一箇中醫大夫最優秀的特質,恰恰是他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共性化的原則,比如虛則補之,實則洩之,寒則熱之,熱則涼之,這種原則在實際治療中具有普遍意義。
“拿中國金元時期名醫來講,丹溪先生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善用養陰的藥物;張從正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獨特風格,善用攻下療法;李東垣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善用調整脾胃的方法;劉完素是中醫“寒涼派”的創始人,善用清熱解毒的方法等等,雖然流派不同,最後療效都很好。如果使用大資料分析,如何把這些名醫成功治療經驗中最寶貴的個性化內容保留下來,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最擔心的問題是,中醫的大資料研究,可能把個性化的資料過濾掉,只留下共性化的資料資訊。而事實上,特例的這部分恰恰可能是治療中最具有價值的部分。”
劉清泉表示,中醫藥至今發展了幾千年,事實上已經形成了資訊含量極其龐大、內容極其豐富的“大資料庫”,只是這種“大資料”經歷代中醫人不斷分析、總結、完善,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中醫藥理論體系和各種寶貴經驗的彙總,而沒有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體現出來而已。
“與其再重新去建立新的中醫藥資料庫,不如先把幾千年來先祖們留下的寶貴經驗理解好、分析好、運用好。”劉清泉說,“具體而言,劉清泉可以分為‘網際網路+中醫’和‘網際網路+中藥’兩部分”。
他具體分析認為,以“網際網路+中醫”而言,比如,網際網路對中藥藥品品質的提升,會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像中醫飲片,講究道地藥材的產地,通過中藥的資訊化系統,可以掃出每一類藥的產地原料等,甚至對每一種藥進行溯源。
其次,在醫的層面上,劉清泉不主張通過網際網路去進行醫療,他堅持醫療行為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診治,應該是“面對面”完成的。在網路上,最多進行一些諮詢服務,而絕不可以在網上進行診療。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其中“切”也就是號脈,這部分中醫診療中個性化的部分,必須“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