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不受補,該怎麼辦?
在現在這個社會里,我們常見有“虛不受補”的現象,而且很流行,這種病叫上熱下寒。
什麼是上熱下寒呢?上熱下寒是寒熱錯雜表現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具體來說,腰以上能為熱像,表現為口腔潰瘍、牙齦腫痛、脾氣暴躁、咳嗽、咳黃痰、周身發熱。腰以下表現為寒象,可以出現雙下肢發涼,像踩在冰上一樣非常難受,即使很炎熱的天氣,也會有下肢的冷感,以腳跟為重,這些都是上熱下寒的症狀。
現在很多人由於工作生活壓力,上半部分動的太多,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於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擋了,咋辦,只好反彈上去唄。或是上面的火太旺了,下面的水少了,導致的水壓不住火。於是出現了上熱下寒。簡單來說,上熱下寒就是由於中焦不通、陰盛於下、虛陽上浮導致的一系列症狀。
還有一定要記住一點:上熱下寒並不是你真的陽虛得厲害,而是身體裡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真正陽虛的人全身都會是一片寒涼的跡象,而不僅僅是下半身。中焦不通,才是上熱下寒的根源。
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感受,怕冷,還上火,補陽也不是,清熱也不行,有時候,清熱結合補陽也不行。那上熱下寒到底怎麼調理?張仲景給了我們思路方法,善哉善哉啊。我們要打通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雙管齊下,既治標又治本,豈不妙?
方子:甘草瀉心湯
炙甘草15克、黃芩9克、乾薑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擘開) 、黃連5克。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對於中焦不通,脾胃功能虛弱的人,摩腹也會起到很好的的效果,雙手搓熱,將一隻手掌心正對肚臍放置,手掌繞著肚臍,順時針摩腹,做的時候肚子要感覺到有一定的壓力,每次摩15分鐘左右,睡前做就可以。於下寒之人而言,泡腳也是一個很好的療養保健方法,泡腳的時候我們可以配以花椒、生薑、艾草等,刺激腎、脾經原穴,幫助打通脾胃淤堵,增強腎功能。
在於我們的日常調護中,也要多喝熱水,在這裡可以給大家推薦一個代茶飲,取名為安心飲,用淡竹葉、枸杞、桑椹、百合、酸棗仁、桔梗以1:2:4:2:4:1的比例煮沸來泡水喝,會有一個養心安神,補益腎臟的功效。還有有適當的體育鍛煉。經常運動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只要運動開了,出汗了,就會感到身體內的燥熱自然消失了,渾身輕鬆了,心情舒暢了,這是因為運動後體溫明顯升高,血液迴圈加快,出汗在排出寒溼的同時也能帶走了虛火、疏通經絡。
所以在這個整體都是快節奏的社會,身心健康永遠是第一位,保護好自己,調理好身體進補可以,也要找到正常的方法,也是顯得尤為重要的。
專家介紹:
甄英賢
副主任中醫師,河北省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院門診部副主任。
從事中醫婦科專業近20年,擅長不孕症、複發性流產、多囊卵巢綜合徵、急慢性盆腔炎以及子宮腺肌病的預防和治療。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完成河北省科學技術成果一項,獲得河北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一項。副主編書籍1部,參編書籍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