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傳承千年,歷經考驗。03年的“非典”,今年的“新冠肺炎”,中醫的溫病學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大放異彩。很多人認為,中醫等同於“玄學”,因為一元的氣論,二元的陰陽,多元的五行,神祕讓人不解。中醫學更多的是來源於生活,指導著我們認知事物聯絡,醫學診療,養生保健。我們以中醫的“二元論陰陽學說”為例子,共同了解中醫,走進中醫。
陰陽學說來源於實踐,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總結最早的陽指得就是晴天,有太陽的日子,陰指得就是陰天或者下雨下雪的日子。陽指的也是白天,而陰指的是黑夜。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要生存,要狩獵,在白天晴天的環境,肯定比在晚上、比在淫雨連綿的天氣,幹所有的工作都要容易的多。根據這樣的情況,人們就把向上的、起主導作用的、對人們有利的方面叫做陽,而把向下的、不起主導作用、對人們有不利的方面成為陰,並把它歸結成一種屬性,從而讓萬事萬物都有了陰陽的劃分,他們認為,所有的事物,所有的現象都分陰陽。因此就有了陰陽的概念: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如果把四季劃分陰陽,那麼春天、夏天就是陽,秋天、冬天就是陰。一天24小時,白天就是陽,晚上就是陰;你的正面就是陽,你的背面就是陰;你的左就是陽,右就是陰;天為陽,地為陰;火為陽,水為陰。
陰陽的“相互對立”周易用陰爻和陽爻來組成八八六十四卦,太極用黑白代表了陰陽,並且在陰中有一小部分是陽,而陽中有很小一部分代表了陰。這就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陰陽可以是說明相互對立的事物和現象,就像大圓劃分為黑白兩塊,又可以說明同一事物或現象內部對立這個方面,就像黑裡面有一小部分白,白裡面有一小部分黑。當然,這也表達了陰陽相互關係裡的各種關係。首先陰陽是對立的,這個很好理解,並且還相互制約,這句話可能不是太好理解,那麼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人體的體溫維持在36度到37度,高於37度的話,就會出現發燒,如果低於36度的話,就感覺到渾身發冷。對於體質較好的人來說,不用吃藥,不用治療,發燒的人慢慢也能恢復正常,這就是體內陰的部分起作用的結果,從冰窖裡出來感覺冷的人也可以慢慢恢復正常,這就是體內的陽的部分起作用的結果。當然現在叫做體溫調定點起作用,但是當時的知識水平就是認為是體內的陰陽在起作用。所以說人體是對立制約,維持著陰陽之間的動態的平衡。運用到自然現象,你比如說,春夏是屬陽的,過了冬天以後,天氣越來越熱,陽氣逐漸充盛,但是雨水開始越來越多,就是用陰來制約陽。到了秋冬季節呢,天氣開始變冷,也就是說陰氣逐漸佔據了上風,但是呢,雨水開始出現減少,這就是用陽來制約了陰。
陰陽的“互根互用”陰陽的另外一個關係是互根互用的,沒有陰也就沒有所謂的陽當然,沒有陽就沒有所謂的陰。比如說沒有左的概念,你就不可能有右的概念;沒有上的概念,就不會有下的概念;沒有夏天的炎熱,你就不會知道冬天有多冷。在北極那麼冷的天氣,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夏天什麼樣的感覺,所以說在那個地方,單從天氣來說陰就佔99成都不止,所以就不適合人類的居住。還有在炎熱的赤道地帶,99成的陽也不適合人類的居住,至少大部分人在那裡生活,肯定是不舒服的。所以陽依從於陰、陰也依從於陽。中醫學把陰陽的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稱為互根互用,雙方都佔5成是最佳的狀態。比如說白天的時候,我們主要以活動為主,但是活動的前提必須晚上休息好;到了夜晚的時候,你的陰氣,佔據了主導的功能,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抑制活動,開始休息,但是這個必須以你白天興奮為前提。有的人白天開始睡覺,睡了一整天,晚上就睡不好。晚上不睡覺一直興奮,那麼白天就沒有精神。
陰陽的“交感和互藏”陰陽的交感就是說所有的陰和所有的陽必須在一定的程度上相互的平衡,然後才能達到最佳的舒服的狀態。我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你看這兄弟兩人,一個愛動,一個愛靜,如果他們兩個的性格結合一下就好了,動靜適宜,這個狀態就是我們古代哲學家所說的和的概念。當然陰陽交感也有不是和的狀態的時候,比如剛才說的在寒冷的北極和天氣炎熱的非洲,一個是地方陰太盛,一個是陽太盛,都不是人類居住的最佳環境,並且所有的事和現象都不是以“和”的狀態存在的,而是以相對“和”的狀態存在。北極寒冷,即使陰占到99成,還有1成的陽,這1成的陽就是陰陽互藏中藏得部分。從太極圖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陽中有小部分的陰,這就是陰陽互藏的圖的表現方式。
陰陽“相互轉化”陰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彼此消長的運動過程中,維持動態的平衡。你比如說,以陰為主的冬天慢慢變成了以陽為主的夏天,就是陰消陽長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一定是慢慢的變化的,而不是突然間的變化。如果突然變化,就要出問題,夏季突然變冷,就會出現強對流天氣——下冰雹的,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還有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話題就是陰陽的皆消皆漲,什麼意思,你就是說陰陽同時消,同時漲,冬天和秋天以陰為主,這個時候,降雨逐漸減少。你看有這就是一個陰都消的過程;而隨著春夏的到來,而陽氣的逐漸的增長,而陰雨天氣而逐漸的增多,這就是陰陽都漲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過程,最終要達到陰陽相互轉化,否極泰來,樂極生悲。三國演義剛開始第一句話就是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個應該是可以很容易理解的。
陰陽學說在醫學的運用把陰陽的學說運用到醫學就可以解釋很多很多人體的現象,可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在人體來說上為陽,下為陰;體表為陽,體內就是陰;四肢內側為陰,外側為陽;腑為陽,髒為陰。陰陽再分陰陽,心肺為陰中之陽,因為他居上位;而肝、脾、腎為陰中之陰 因為它居於下位。12經脈的走行,在四肢的內側走行的為陰經,在四肢的外側走行的為陽經,這在後面的經絡部分將具體的闡述。還可以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與前面說的氣結合,白天的推動、興奮就是陽氣其主要作用,晚上的時候就是陰氣起主要作用的結果,陰陽之間相互作用推動著人體內物質與物質之間,能量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推動和調控人體的生命程序,現在我們叫做新陳代謝,而在那個時候我們就叫做陰陽的相互協調。在分析病因的陰陽時候,我們一般來把風暑火劃分為陽,而把寒和溼劃分為陰。如果陰邪侵襲,人體那麼就會出現人體的陰氣偏盛;如果陽邪侵襲,人體就會出現引起的陽氣偏盛,這就是陰陽的偏盛。治療的時候我們就要“損其有餘”,就是降低盛的一方。當然陰陽也會出現皆消皆長的時候,人體叫做陰陽互損,我們夏天也可能經歷過這樣的情景,出汗出的太多,周圍又找不到水的時候,是不是會出現渾身的沒氣,這是因為氣屬陽,而人體的津液屬陰,口渴的時候就是津液脫失的時候,氣會隨著津液的丟失而逐漸流失,所以說你慢慢的出現沒氣的狀態。陰陽能夠說明我們人體的正常運轉,也能指導疾病的治療。
陰陽學說指導養生《黃帝內經》上這樣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這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句話的由來。有人會問,為什麼在春夏的時候,以陽氣為主,還要養陽;而秋冬的時候陰氣為主,還要養陰呢。這樣說,夏天的時候,陽氣盛,所以我們都感覺比較熱,所以大家都喜歡吃什麼呀,涼皮兒、冰淇淋等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是陰寒之物,加上屋裡空調開得非常涼,這些食物就會損傷我們的脾胃而出現腹瀉、拉肚子都等這些的疾病,所以說在春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的注意養陽,避免出現這些疾病。而到了秋冬的季節,尤其冬天的時候,我們喜歡吃什麼呀,火鍋、羊肉等等這些,而這些都是大辛大熱之品,加上屋裡暖氣燒的溫度可高,導致人很容易上火,所以說我們應該適當的養陰,以防止我們的陰液被耗損的太多。
中醫來源於實踐和總結,並非玄學透過陰陽學說的剖析,足以證明中醫的實用性。指導著醫學應用和養生保健,歷經千年,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神祕”是因為不了解,詆譭源於無知,也說明了中醫知識普及的欠缺。讓更多的人了解,認知,應用,才能把祖先的智慧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