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疾病,小到感冒發燒,大到慢性病、癌症,基本都是由於“寒”所致,所以有句話叫做“十病九寒”,人由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由熱到寒的過程,治療疾病的過程說白了也就是“祛寒”的過程,寒邪少了或者沒有了,人體就會很健康,大家都想進辦法祛除寒邪,但幾乎很少有人找到正確的方法,今天我詳細給大家講一講。
首先,要想把寒祛掉,你得知道這個“寒”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寒並不是“冷”“涼”的意思,而是“經脈不通”的意思,也就是經脈不流動的意思,這才是寒的真正意思,人身體有“五臟六腑”,也可以說六髒六腑。髒與腑之間,髒與髒之間,還有身體的面板、肌肉、脂肪都是透過經脈相互聯絡、溝通的,五臟就是心、肝、脾、肺、腎,六腑就是胃、大腸、小腸、膽、三焦、膀胱。五臟主藏精,六腑主運化輸布.“主”是主管的意思,也就像農業部一樣,管著全國的糧食,但不是全國的糧食都存在農業部,而並不是把營養都藏在五臟裡,經脈不通了,輸送和儲存的路也就不通了,人就得病了。
所以不管治療任何疾病,首先就是要“通”,《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元》講:通其經脈,調氣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經脈不通身體儲存的精無法氣化成元氣而發生作用,所以冠心病、心梗、腦梗塞等一些慢性疾病就發生了,經脈不通脾胃的運化功能就會減弱,腹脹,腹痛,胃炎、胃潰瘍等脾胃的病就會發生,所化生的精血也無法輸送到丹田裡儲存起來,身體就會出現“溼氣”而引起肥胖。
《傷寒論》裡的藥不管治療太陽經脈的桂枝湯、麻黃湯,還是治療厥陰經脈的當歸四逆湯、烏梅丸,都是起疏通經脈的作用,只不過是藥性各有所偏,藥勁有大有小,中醫治病其實就是藉著中藥的“藥性所偏”,來調整人身體的“陰陽不平衡”,得病就是陰陽不平衡了,所以你給他弄平衡了,病自然就好了。大家千萬要把以前的“什麼什麼藥治什麼什麼病”的想法消除,要不就很難正確的面對疾病,也就沒法治療了。
經脈不通的原因就是“元氣虛弱了”,元氣虛一分,寒邪就會盛一分,經脈就會堵一分,就是這個過程,所以不管治任何病,是慢性病啊,還是腫瘤啊,還是感冒發燒啊,首先通經脈,第二補充元氣,下面咱們講一講方法。
怎樣疏通經脈呢?
經脈不通就是不流動了,你得讓他流動起來,動起來的過程就是“祛寒”,可以用中藥和灸法,然後配合飲食、運動。很多讀者問我具體吃什麼藥,因為每一個人不通的狀態是不同的,而且年齡大小,體質強弱不同,沒法用同一個藥方,即使是同一個方,量也不會一樣。所以我只能講大體的治療,給大家規範一下方向。
現在的各種心臟病及慢性疾病基本都是三陰經的病,陰邪就是寒邪,應該按照《傷寒論》六經辯證,如果是太陰病,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少陰病可以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厥陰病可以用當歸四逆湯。大家一定要明白,不是一種病就對應一種藥的,一定辯證施治,而且在治療的過程中,可能由厥陰經病轉為少陰病了,還得換方,因為寒邪是由表入裡的,也就是由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當寒邪要出來的時候,正好是反方向,這就是內經寫的“神客在門”,也就是說正氣和邪氣走的是一個路線。
灸法包括很多種 ,但要想達到效果,還是直接在穴位上灸,一般選用“關元”“中脘”,我在以前的文章裡面專門講過直灸,這種灸法的優點是通經絡,祛寒邪的效果好,但缺點是疼痛,身體會留下瘢痕。大家也可以用隔姜灸,就是在關元,中脘兩個穴位上墊上薑片,然後把艾絨放在上面灸,但這樣灸的力量就非常小了。
元氣的補充主要得靠脾胃消化的飲食了,了,沒有任何藥物及飲食能直接補充元氣,越是有營養的東西,越是消耗的元氣多,心臟病及其它慢性病的病人就應該吃一些易於消化吸收的東西,比如豆製品,小米粥,五穀粥,多喝些湯類。很多人會問我,吃營養高的東西不是補充的快嗎?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咱們要達到的目的是“陰陽平衡”,而且現在陰邪非常盛,陽氣很弱了,差距很大,所以這邊用中藥破除一點“陰邪”,這邊補充一點元氣,得一點點的,一定是非常慢的,首先得在很低的水平建立一個“陰陽平衡”,然後再一點點的積累,這才是治病的原則。
最後就是要適當的運動了,慢性病病人的運動量就不要太大了,每次以略感到胸口悶就可以了,而且隨著元氣的增長,加大運動量,運動其實也是起到疏通經絡,促進脾胃吸收功能的辦法。
以上就是“祛寒邪、通經絡”的一些方法,大家首先要知道“寒”是怎麼回事,這個定義明白了,也就不會再錯誤的治療了,其實病就好了一半了,如果可以配合飲食及中藥,很多心臟病及慢性病基本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