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精神情緒因素是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經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情志致病"的說法。
《內經》原文: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對應五臟----心肝脾胃腎,則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
喜怒憂思悲恐驚即為"情志",是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是人正常的情緒體驗,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或誘發疾病。只有強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身體和心理的適應能力,才會損傷機體臟腑精氣,導致功能失調。
如果出現"情志致病",我們該怎麼辦呢?請看雪梨醫生教你的5點情緒養生建議:
1. 心態要平和"喜則氣緩""過喜傷心",意思是心氣動則精神渙散,興奮過度會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狀。適度歡喜的情緒能夠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可以保持人體的健康,使機體得以修復。
但歡喜太過,則會損傷心氣。我們在中學時代應該都學過課本上的一篇文章《范進中舉》,范進在中了舉人之後喜極而瘋,就是因為過度歡喜導致心神渙散,最終得了"失心瘋"。因此,我們應該保持心態平和,不喜不悲不驕不躁。這也是儒家思想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
2. 怒氣要暫停"怒則氣上""過怒傷肝",憤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內經》雲:"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yu)於上,使人薄(bao)厥",即大怒後肝陽上亢、氣血上逆,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經常發怒的人也容易誘發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
影視劇中的例子就太多了,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有基礎疾病,又極度生氣導致血壓飆升,進而血管破裂,出現腦出血。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提出一種有效的方法----積極暫停。雖然是用於管教孩子,但雪梨認為用於生活其他場景中也是可行的,比如夫妻吵架,比如莫名被戾氣很重的人罵了幾句。具體方法是在特別生氣時積極暫停,離開讓自己生氣的情境。
3. 憂思要排解"思則氣結""過思傷脾",思慮過度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會出現食慾不振、納呆食少、腹脹、神疲乏力等症狀。情緒抑鬱、思慮過重的人一般有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胃潰瘍等。除了憂思讓人食慾下降外,發怒引起的肝火的問題也很容易蔓延給脾胃,"氣飽了""氣得吃不下飯"就是這個緣由。所以,心事重、抑鬱憂思的時候要想辦法及時排解情緒,找人傾訴尋求解決辦法或者運動鍛鍊,運動產生的內啡肽會讓你心情變好。
4. 悲傷要撫慰"悲則氣消""過悲傷肺",悲傷會消耗人體的肺氣,讓人說話無力、軟綿綿的。據觀察,在生活當中,肺氣充足的人,通常樂觀自信,說話也是中氣十足、聲音洪亮。而多數沉浸在悲傷情緒中的人會給人一種病怏怏的感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例子,她在自身體弱的基礎上又一直悲嘆自己命運的坎坷,一曲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悽悽慘慘慼戚,無論多麼名貴的藥材,也難以治癒她的肺病。所以,要避免長時間的過度悲傷,要及時療愈自己,或者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讓心靈得到撫慰。
5. 驚恐要避免"恐則氣下""驚恐傷腎",驚恐讓身體元氣向下走,而腎居於五臟中最下的位置,因此過度的驚嚇和恐懼會損傷腎氣。假如一個人遇到極度恐懼的人或者事情,可能會出現雙腿發軟、全身發抖,"嚇尿了",甚至被"嚇死了"。四、五歲的小孩子尤其明顯,恐嚇一下可能就尿褲子了。因為小孩子腎氣發育尚未完善,《內經》雲"女子七歲,腎氣盛""男子八歲,腎氣實",要七、八歲之後發育才漸趨完善。所以,大人在教育調皮淘氣的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恐嚇他,避免讓孩子受到驚嚇。
寫在最後當我們歡喜、憤怒、焦慮、抑鬱、難過、委屈、失落、恐懼的時候,首先要覺知自己的情緒,並接受它,然後不斷修煉自己,最終能夠"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起潮落","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作者簡介:雪梨,本科中醫專業,碩士婦科專業,中西醫兼備。致力於科普醫學相關知識,分享養生保健知識,與你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