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的海洋裡,有這麼一本書,在古時候,王侯將相,黎民百姓對它津津樂道。此書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之一,該書內容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它裡面的著述,不是深奧的醫學理論,也不是晦澀難懂的天方夜譚,而是平常人應該注重的養生之道。
在古代醫學不發達的今天,人們能健康地活著,養生是絕對的保命法則。
《黃帝內經》是一部對生命研究的神作,它成書於西漢時期,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說它奇特,是因為《黃帝內經》並非一來就給大家講如何治病,哪裡疼醫哪點,整本書從唯物論的哲學思想出發,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黃帝內經.素問》篇裡,有一個章節專門談到“長壽者養生祕訣”,皇帝和岐伯是這樣的對話的:
皇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超過了百歲,但行動沒有衰老的跡象,而現在的人,年齡剛過五十,而動作就顯得衰弱無力了,這時由於時代的不同呢,還是今天的人們不懂得養生之道呢?”
岐伯回答道:“上古時代的人,大多懂得養生之道,能夠取法與陰陽變化的規律而起居生活,並加以適應和調和,飲食有節制,作息有一定的規律,既不過度操勞,又不會過度行房事,所以形體和精神都很旺盛,能夠協調統一,就能夠活到人類自然壽命的期限,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把酒當成水,豪飲而沒有節制,把不正常的生活習慣當作常態,醉酒後還勉強行房事,縱情聲色,以致精氣衰絕,不知道保持精氣的強盛,不調理,一味追求感官快樂,違背了人生的真正樂趣,起居作息也沒規律,所以年齡過了五十就衰老了。”
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有這樣的智慧,可惜我們沒有對古人的這些智慧進行學習和研究,物慾橫流的時代,及時行樂成了我們的主旋律。經常看到身邊很多年紀輕輕的人,平常精神抖擻,工作能力也強,可毫無徵兆就猝死了。每每想起這樣的場面,就會感嘆人生無常,生命之脆弱。
是啊,生命很脆弱,我們擁有生命時,又有幾人在珍惜呢?
忘我的奮鬥,為了一個職位,為了一級工資,為了出人頭地,為了一時的歡愉,我們在拼命。白加黑,黑加白,看似對時間的珍惜,其實呢?
曾有位名人這樣說,一個人每天創造出別人二倍的價值,那麼他的一生就是對生命的延續,就相當於活了兩輩子。
看似很有道理,但是我們真的能活出別人兩倍的生命價值嗎?
著名畫家徐悲鴻,年輕時求學,為了臨摹一張畫,常常整天不吃飯,有時餓得胃疼,他就喝涼水撐著。學業歸來時,他的理想和抱負都傾注在了藝術上,對於休息和生活,他是從不顧及的。三十多歲就成了著名畫家,40歲時是國立中美術學院的名教授,那麼年輕,他的確活出了很多人一生都沒有的價值。可是由於長期的積勞成習,身體的機能早就承受不了,58歲時他就倒在了工作崗位上。與徐悲鴻相反的是齊白石,這個老人一生熱愛藝術,但是很享受生活,也很自律,對《黃帝內經》的研究和他的繪畫一樣熱愛。他知道人的生命與天地執行是一個道理,要符合陰陽調配,起居同日月。而且他還對自己提出了七戒:一戒菸;二戒酒;三戒狂喜;四戒悲憤;五戒空思;六戒懶惰;七戒時光空度。
齊白石每天都起得很早,上自家菜園去勞動,除草、澆水、種植瓜秧,累得大汗淋漓方能罷休。畫室永遠放著一副啞鈴,隨時舉起啞鈴玩幾下,而且每次畫完畫就出去走一走,靜靜心,賞天光之色。齊老還很喜歡拉二胡,尤其是晚年,晚上獨自一人拉一段二胡,在特別的音樂聲中,感受人生美好,遠離世俗。這樣一位會生活的老人,他活到了95的高齡,和徐悲鴻相比,到底誰是贏家?
《黃帝內經》一書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各81篇,在這煙火繁華的日子裡,你能否坐下來閱讀一下此書,我相信書中一個個精美的生命論述,定能觸及你的靈魂;在都奔著功名利祿,王權富貴而去的眾生裡,你得停下來,翻翻《黃帝內經》,最後你會頓悟,原來活著就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