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進入深冬,一些患有膝關節炎的朋友開始犯愁了,患病的膝蓋有時候變得疼痛難忍,導致一些非處方鎮痛藥物的使用量明顯增加,這些藥物中大部分為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在美國,每年就有7-10億張NSAIDs處方,在國內,NSAIDs銷量僅次於抗感染藥,位居第二。由於不需要處方,再加上鋪天蓋地的廣告,很容易讓人覺得NSAIDs是安全的,然而,真的是這樣麼?
關節炎真的是“發炎”麼?有人會問:骨關節炎明明是關節退變性疾病,壓根與炎症無關,但為什麼還叫做“骨關節炎”呢?
所謂炎症,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由細菌或病毒刺激人體,引起發熱、區域性化膿,甚至嚴重紅腫等症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發炎”;還有一類就是外傷、代謝或退變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又叫無菌性炎症,比如關節炎。
無菌性炎症一旦發生,炎症因子會隨著血液迴圈附著在關節腔周圍組織,不斷釋放漿液性液體,使關節囊增厚、黏連,慢慢形成一層鈣化層。隨著炎症因子不斷在關節腔堆積,刺激骨細胞代謝旺盛,形成骨刺、骨橋和骨質增生,最終發展成關節炎。
關節炎吃抗生素有效麼?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誤以為抗生素是治療骨性關節炎的首選,一旦出現關節疼,自己隨便吃幾粒抗生素就應付過去了,但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染有效,對無菌性非感染性炎症是沒有任何療效的。
因此,針對關節炎患者,我們應該從抑制炎症因子入手來治療關節炎,NSAIDs應運而生。經研究發現,產生炎症因子的過程中,環氧化酶(COX)是一個關鍵的酶,能夠把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轉化為前列腺素等致炎因子,從而產生炎症。NSAIDs正是透過抑制COX發揮抗炎、止痛的作用。
吃了NSAIDs會胃痛怎麼辦?NSAIDs的應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臘人用柳樹皮的浸出液治療炎症、疼痛及發熱,後來證明其中起作用的成分是水楊酸。大家熟知的阿司匹林,就是第一個誕生的水楊酸類的NSAIDs藥物。但實踐發現,大劑量使用阿司匹林會伴發出血風險和其他很多不良反應,如今,阿司匹林已被廣泛用於抗凝治療。
20世紀70年代,許多新的NSAIDs藥物陸續湧現,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雖然不良反應減少很多,但臨床中很多患者服用後會覺得胃痛不適。
研究發現,COX存在兩種同工酶,COX-1與COX-2。NSAIDs療效主要來自對COX-2的抑制,而胃腸系統的不良反應與抑制COX-1有關。於是,學者們開始集中精力研發只抑制COX-2的NSAIDs,比如塞來昔布,試圖保留抗炎止痛的療效,同時也能克服胃腸不良反應,但並不能完全消除對胃腸道的刺激。
因此,我們建議服用NSAIDs時應注意:
應在飯後15-30分鐘服用,利用食物降低藥物對胃腸刺激;避免酒後服用,否則增加胃出血、肝損傷,甚至心血管併發症;避免同時使用兩種及以上NSAIDs,不僅不會增加療效,反而導致不良反應的疊加;服藥期間,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大便變黑等表現,應立即停藥就醫。服用NSAIDs會上癮麼?服用NSAIDs是否會“越吃越上癮”,還是要看NSAIDs是否具有“成癮性”的機理。
常用的止痛藥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如嗎啡、曲馬多等,透過與阿片類受體結合發揮作用,因此長期反覆使用確實會有不同程度的機體成癮風險。另一類就是NSAIDs,主要透過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從而達到抗炎、解熱、鎮痛的作用,沒有導致成癮性的機理。
因此,在病情活動期間,若無不良反應,請放心每日規律服用,保持體內血藥濃度。若病情控制良好,仍不建議立即停藥,而是在醫師的指導下,逐漸減少劑量,或拉長服藥間隔時間。
敲黑板!如果服用某種NSAIDs,治療時間超過4周,但症狀仍無明顯改善,最好就醫,改用其他種類的抗炎鎮痛藥物。
說了這麼多,還是希望大家能正確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你學會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