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肥胖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以城市為主,遠多於農村。在地域上看,從東向西,呈逐漸遞減的趨勢。由於肥胖可以導致多種代謝性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同時與消化系統疾病也密切相關,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把肥胖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
肥胖的根本原因在於脂肪的堆積,但脂肪實際上是一種重要的供能物質,它的代謝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牽涉到多種器官,但是究其根本,脂肪的堆積就在於攝入過多,利用不夠,從而導致脂肪逐漸累積,造成肥胖。
那麼在中醫理論中,肥胖多是由於溼氣過重引起。溼氣是一種致病因素,是機體對於溼邪的運化不足從而導致溼氣聚集,轉化為西醫的角度就是脂肪的代謝障礙造成的脂肪堆積。中醫說:肥人多溼。意思就是肥胖者溼氣重,那麼到底是溼氣重引起的肥胖,還是肥胖引起的溼氣重呢?
鄭醫生認為,肥胖與溼氣,應該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肥胖容易導致溼氣重,溼氣重也更容易引起肥胖。溼氣,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主要來源於居住地、季節、氣候等原因,內溼主要源於飲食攝入、脾失健運。但是無論是內溼還是外溼,其最終的途徑都需要脾來運化水溼,因此,肥胖與溼氣重,脾虛才是關鍵。
那麼,如何來判斷自己是否肥胖和溼氣重呢?肥胖很好判斷,通過BMI指數就可以輕易得出結論。至於溼氣,鄭醫生認為,需要從以下4點來鑑別:
1.睡眠品質。由於溼邪的致病特性,以粘膩為主,因此溼氣重的患者睡眠通常不好,睡醒後仍渾渾沌沌,沒有神清氣爽的感覺。
2.大便。溼氣重,脾失健運,所以大便不成形,次數多,粘馬桶,或者帶較多粘液,常有排便不盡感,沒有便後舒暢感。
3.舌苔。溼氣重者,舌苔厚膩,泛白,粘膩為主,常有口吐清水感,口腔分泌物增多,吐不盡感。
4.精神狀態。乏力,困頓,頭重頭沉,胸悶,四肢無力,精神差,注意力不集中,都是溼氣重的表現,因為溼遏陽氣,清陽不升。
如果常有上述表現,則說明溼氣重,尤其是肥胖患者,多半有以上表現,那麼就需要健脾化溼,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避免外溼。雨天減少外出,居住地通風乾燥,避免睡地板,避免穿溼衣。
2.減少內溼。主要是飲食攝入要控制,清淡蔬菜為主,減少肥甘厚膩攝入。
3.運動祛溼。運動出汗,有助於體內溼氣排出,夏天少開空調。
4.健脾化溼。茯苓、赤小豆、薏苡仁、扁豆等,都是健脾化溼的食物,平素可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