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驚人,引發熱議
4月15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張文巨集在一個疫情防控講座上表示,現在這個階段,孩子的早餐必須要好好吃,要格外注意孩子的飲食結構。早餐不許吃粥,最好是用牛奶、雞蛋、三明治作為早餐。
也許是以訛傳訛,這個訊息在網上不脛而走。隨即引發了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蓮。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心虛氣不足,粥內加桂圓。清退高熱症,煮粥加蘆根。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防生腳氣病,米糠煮粥飲。頭暈多汗症,要飲薏仁粥。夏令防中暑,常喝荷葉粥。面板若要好,粥里加紅棗。調理血小板,花生仁熬粥。
畢竟,喝粥在中國的飲食傳統中,確實佔了一個非常的大的比重,中國從南道北,吃粥隨處可見。而張文巨集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挑戰了很多傳統家庭的飲食習慣和養生觀念,引發軒然大波,也不甚奇怪了。
甚至有的網友說張文巨集崇洋媚外,批評和攻擊張文巨集的聲音不斷出現。也不少網友表示,希望不要誤讀誤傳張文巨集醫生的意思,他本意是強調要保證營養,只不過是用這些食物舉個例子,何必要這麼抬槓。
有關吃粥是否健康的爭議在網路上持續發酵,4月21日,張文巨集對於備受質疑的"早餐不能喝粥"這一說法作出了迴應,表示知道很多人在批評自己,同時也對於這一觀點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他認為,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在向輕症轉變時,最主要的就是要保證營養均衡和蛋白質的攝入。因為人體在產生針對病毒的抗體時,主要依靠的就是蛋白質,而白粥和鹹菜中的蛋白質含量並不夠。張文巨集還表示,中國人最愛喝魚湯,最好喝完湯之後把魚渣也吃掉,因為這些都含有一定的蛋白質。
而另有醫學專家站臺張文巨集,闢謠並解釋說:一碗白粥中大部分是水和澱粉,蛋白質含量也才2克,如果用白粥作為早餐,根本無法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營養。但是,一枚雞蛋中含有大約8克的蛋白質,200毫升的牛奶中含有大約7克的蛋白質,營養價值遠高於白粥。早餐均衡營養比遵循傳統更重要。
央視網隨即也為張文巨集站臺:釋出了
早餐吃什麼好,是一個科學問題,不能隨意政治化。張醫生的話,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滿滿的正能量。為了不喝稀的,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現在,一句不喝粥怎麼就成了反傳統?
我們祖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不論是炒菜、粥品、點心、煲湯,哪樣都算得上世界一絕。而中國菜更是自帶地域文化品牌,不僅在亞洲儒文化圈被人頂禮膜拜,就算是遠在英美的唐人街,也是隨處可見中國菜的招牌,洋溢著炊煙的餘香。
其實大家對張文巨集的神經過敏,有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問題的角度不一致了。而不是問題的本身,出現了什麼錯誤的輿論導向。
科學舉證,形象說明
張醫生被網友炮轟,是因為觸及了傳統養生學,並同前一階段的中西醫之戰,產生了關聯關係。從這個角度上,部分網友的激進態度,也並非不可理解。但張醫生的這個堅持,是對科學的堅持。
傳統習慣上,很多人認為湯粥越稠,熬的夠久,喝起來就越好,但說到底,那些大部分還是水。除了流質可以減輕消化系統負擔之外,並無意義,當然,部分食材燉湯後,口感有些極微妙的變化,頗能刺激味蕾,這個確實如此,也沒有必要反駁。
文章中還引用稱:在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佈的“健康飲食金字塔”中,白米飯高居塔尖,與紅肉、加工肉類、牛油、含糖飲料、鹽等不健康食物並列。米飯不健康,是因為每100克穀類含糖可高達76克左右。不僅如此,它的升糖指數還高達87,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誘因。研究顯示,浸泡、增加水量以及延長蒸煮時間,都會加快米飯的澱粉消化速度和導致餐後血糖反應明顯上升。
所以,央視網的態度是:米飯不健康,粥更不健康,是確切的科學事實。
當然,另一方面,健康飲食的關鍵在於總量控制和均衡搭配,並不是說吃米飯不好。金字塔將穀類分為了全穀類(全麥、糙米)和精製穀類(白米、白麵),位於最上端的只是精製穀物,全穀類還是放在最下層的。也就是說,粗糧是健康的,但精製穀類,還要適量。
我們的夢想:不喝粥與星辰大海!
中國飲食文化的之博大,幾乎可以和漢學媲美,博大精深、浩若煙海、歎為觀止、林林總總這些詞都難以盡述,我們祖先在對待如何烹製食材上所付出的智慧與嘗試。
而這些,並不能因為一杯粥,就被代表了。
實際上,中國人吃肉吃蛋,也是傳統。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雞蛋的呢?在南京博物館裡,有一個褐色的陶罐,裡面裝載了數顆還帶泥土的雞蛋。這一罐雞蛋,所在的時期是西周,人們稱呼為“西周雞蛋”。這是人們目前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雞蛋,距今已經約有3千年歷史。
吃雞蛋雖然是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傳統,但回顧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國人放開吃雞蛋,卻是在改革開放後。
吃肉也是中國人的傳統,但中國人放開吃肉,還是在改革開放後。
2008年全國肉類總產量增長至7278.7萬噸,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類生產國。
60年前,中國人年均肉類消費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國人均肉類佔有量上升到54.8公斤,從憑票定量買肉到"想吃就吃",中國人均肉類消費60年來增長了近13倍,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
而與此對應的,我們在肉類食用量增長的同時,從吃飽到吃好,從吃好到吃得均衡,也是經過了不斷的科學探索的一個過程。
從果腹到口感、再到重視飲食精度與科學搭配,這就是餐桌上活生生的中國人民奮鬥史!
與之相對的是,中國人吃的米飯變少了。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110.0公斤,比1956年下降36.6%。
可見,少吃飯,多吃肉,一直是我們的追求。有這樣一句調侃的話,我歷經千辛萬苦,才爬到食物鏈的頂端,你卻叫我不吃肉。同樣的,為了不喝稀的,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現在,一句不喝粥怎麼就成了反傳統?
從建國到現在,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肉禽蛋類的人均佔有量穩步增加,糧食消耗量下降,都反映出人民生活品質在不斷改善。
現在的中國人講究的是“限鹽減油”“營養配餐”“精粗搭配”“科學烹調”,自然要少吃升糖指數高的粥。
吃肉吃蛋,比喝粥好,是客觀的科學事實。早餐不吃粥,意味著中國人從根本上,真正告別了那段飢餓的歷史,現在,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吃上了精緻營養的現代早餐。
早餐吃的均衡,上班有精神頭認真地工作,下班準時回家,陪伴著自己的愛人,而不是忙著什麼多人運動。這才是樸素的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