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頸源性眩暈是常見病,本病以眩暈頭痛、眼前發黑、猝倒或一過性視野缺損為多見,屬中醫的“肝風”“眩暈”病範疇,多見於中老年人、伏案工作人員、頸部外傷或勞損者。近年來,因電腦使用普及,不少青年人沉醉在電腦前久坐久視,以致頸部勞損,導致本病出現年輕化。中醫治頸源性眩暈療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 臨床資料 —

共治療23例頸源性眩暈患者,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齡31~79歲;病程1周~10年,其中頸部外傷史1例。

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X線檢查。X線正位片多見椎體的鉤椎關節側方有骨刺形成,斜位片可見椎間孔變窄。腦血流圖檢查,一般均有缺血性改變。主波峰角變圓,重搏波峰低或消失,主波上升時間延長。波幅降低等,轉頸試驗多為陽性或可疑陽性。

— 治療方法 —

處方:黃芪15克,白朮、黨參各12克,當歸10克,炙甘草5克,陳皮、升麻、柴胡各3克。

加減:痰瘀阻滯者,加法半夏、天麻、田七、路路通各10克;肝腎不足者,加骨碎補、杜仲、淫羊藿各10克;風邪痺阻者,加羌活、葛根、桂枝、防風各10克。

用法:水煎兩次,混合藥液分3次服,每日1劑,6天為1個療程,可連服3~5個療程。

— 治療結果 —

服藥3劑後,頭暈明顯減輕,能下床獨自慢行至洗手間大小便3例;服藥6劑(1個療程)後,轉頸和俯仰未見明顯眩暈噁心16例;服藥12劑後能獨自慢步外出,頸部轉動未見眩暈者4例。

— 體會 —

本病可有多種臨床表現,但以眩暈、噁心嘔吐或猝倒為主要見症,患者往往因為轉動或側彎頭頸至某一位置時而誘發或加重眩暈,其他症狀有頭痛、視霧、暫時性視野缺損、面麻、舌麻或肢體麻木、頸枕部痛等都可能伴有或先後出現。患者可有頸部肌肉發僵,活動受限,頸枕部及頸韌帶部位壓痛。仰頭或轉頭試驗陽性。頸源性眩暈近年雖有年輕化趨向,但從發病情況看,仍以中老年為多。“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中年以後,陰氣不足,體內臟器功能下降,脾統四髒,為一身氣機之樞紐,中焦元氣虛弱,常可引起氣機升降失衡,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氣血無以化生,臟腑經絡失於稟受而致“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見……”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輕清能升發清陽,氣銳其補更速,通達內外上達,是為主藥,伍以黨參、炙甘草更增補益氣血的功效。使用少量升麻、柴胡,可升舉下陷之陽氣,使水谷精微得以灌注內外上下,營養全身,不致聚溼為濁,阻礙氣機的升清降濁。本方對血管平滑肌興奮和抑制有雙向調節作用,因此對頸部椎動脈供血障礙者同樣起到調節和治療作用。

文字 : 《醫藥星期三》

圖片:網路

7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你還在為怎麼控糖煩惱嗎?21天自律打卡純豆漿粉可幫你輕鬆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