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叩齒吞津養生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據文獻記載,樑代醫家陶弘景,年過八旬,齒緊完好,身體健壯,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他認為“齒為筋骨之餘”,叩齒則會筋骨健壯,精神爽快。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

叩齒

早晨醒來後,先不說話,心靜神凝,摒棄雜念,全身放鬆,口脣微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地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

剛開始鍛鍊時,可輕叩20次左右,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而定。

吞津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齒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齒後,用舌在口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

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嚥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顎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嚥下(咽津)。

時間及次數

叩齒吞津養生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鬆動,此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在叩齒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臟六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

養生學家把唾液稱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曰:“脾歸涎,腎歸唾。”唾液與脾、腎二髒密切相關,對人體健康長壽、攝生保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髮,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叩齒吞津具有健脾、補腎、強骨益腦、聰耳明目等功效。

總之,“百物養生,莫先口齒”。常叩牙齒,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氣血,暢通經絡,從而增強機體的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叩齒能對牙周組織進行生理性刺激可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迴圈,興奮牙神經和牙髓細胞,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使牙齒變得堅硬穩固,整齊潔白。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曾國藩:人生養身,以順應自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