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甘味入脾,就是說脾主甘味,脾胃虛弱時,適當吃點甘味食物或中藥,可以起到補益脾胃的作用。大多數家庭居家常備的甘味食材莫過於多種食用糖,諸如紅糖、黑糖、黃糖、白砂糖、冰糖和麥芽糖等。
不同的糖類有不同的功能效用,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幾種常用糖的區別和用法。
01
甘味入脾
《黃帝內經》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五味入五臟,不同的口味偏好或攝入,直接影響著我們五臟六腑的健康。中藥治療就是利用五味之偏,以糾正偏性的髒氣,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同時,飲食五味又是臟腑營養的來源。
古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說的是春天的飲食要防止酸味之品攝入過度,同時適當多食甜味之品,以補養脾胃之氣。
如一些甘味的藥材人蔘、黨蔘、白朮、黃芪、甘草等,均具有健脾補氣的功效;人們所熟知的藥食兩用之品如山藥、大棗、扁豆、龍眼、薏米、蜂蜜等也有健脾的功效。而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各種食用糖,就更加是了。
02
各種食用糖的功效
除了麥芽糖外,白砂糖、黃糖、紅糖、冰糖等各種食用糖,它們都主要由甘蔗提煉而成,按照精製程度分是:冰糖>白糖>紅糖(黃糖)>黑糖。精製程度越高,品質越純,反之所含的雜質越多。但不同的糖的功效與其純度無關,而與其所含成分有關。
冰糖是由白沙糖煎煉而成的冰塊狀結晶,中國在漢時已有生產,冰糖帶有清爽不膩的甜味,可用作各種滋補食品的調味輔料。中醫認為,冰糖性平,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和胃潤肺的作用,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飢不欲食、口燥咽乾等病症。
在中醫經典著作《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記載的烏梅冰糖飲,酸味的烏梅開胃消食,甘味的冰糖可補益脾土,兩者配合共奏開胃養陰之功。
白砂糖是最常用的甜味品,蔗糖含量一般在95%以上。白砂糖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其內服具有補中緩急、生津潤燥等功效,適用於口乾舌燥、久咳不愈等證;如《本草綱目》記載:“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白砂糖外用還具有涼潤的營養作用,如口舌生瘡或潰爛時,白糖外敷有利於創面癒合。又如《河北中醫藥集錦》記載:白糖散治湯火傷,白糖一兩,梅片一錢,用砂鍋將白糖炒黑,成塊為度,加冰片研細末,用香油調塗傷處。
紅糖是指由甘蔗經榨汁後濃縮形成的帶蜜糖。紅糖沒有經過高度精練,幾乎含有蔗汁中的全部成分,營養價值相對較高。紅糖味甘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健脾暖胃、緩中止痛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寒的胃痛、腹痛患者。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常泡在空調房、偏嗜生冷,一杯紅糖水可以起到健脾暖胃的作用。
與白糖相比,紅糖性溫的同時還能活血化瘀,這也是推薦經期宮寒腹痛婦女喝紅糖水而不是白糖水的原因。如《本草從新》記載:“補,和中和血,功用與白者相仿而稍遜。和血則紫者為優。”
黃糖嚴格意義上,是紅糖的一種。紅糖在熬製過程中火候較小,色澤較淡時,會呈淡黃色或青色,製成的便是黃糖。黃糖的功效作用和食用禁忌與紅糖相類似,其溫性應較紅糖弱。
黑糖是一種沒有經過高度精煉帶蜜成型的的蔗糖,製作工藝較紅糖複雜,製作溫度也比紅糖高,顏色較深,有獨特的焦香味。黑糖的功效與紅糖類似,但溫通力度更強,所以除了具有紅糖的功效,其還可溫經通絡。
現在市場上流行黑糖薑母茶,所謂的薑母就是老薑,味道辛辣,最善溫中祛寒,搭配甘溫的黑糖,適合寒證疼痛者服用。
相比上面各種食用糖,麥芽糖較為特別。它又叫做飴糖,一般由玉米、大麥、小麥、粟(小米)或玉蜀黍(玉米)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而製成,是一味藥食同源的中藥。
飴糖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生津潤燥和潤肺止咳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勞倦傷脾、脾胃氣虛、中焦虛寒、裡急腹痛、口渴便祕、肺虛久咳和氣短氣喘等症。
脾胃虛寒的人適合吃飴糖。中醫治療中焦虛寒胃痛最經典的小建中湯,由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炙甘草熬成湯劑,最後加上飴糖,有“緩而去疾,故能止痛”之妙。單味飴糖內服亦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可沖服,每次15~20克,飯前服用。
關於飴糖,《品彙精要》記載:“中滿不宜用,嘔家勿用”;亦有醫書記載:“祕結、牙露、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也就是說溼熱內鬱、腹脹嘔吐、痰熱咳嗽和小兒疳積等人群不適合食用。
簡言之,黑糖、紅糖和黃糖均有溫養脾胃的功效,溫中力度依次遞減。白砂糖和冰糖可以平補脾胃,而冰糖還有助補胃陰的功效,更適合陰虛者食用。麥芽糖溫中補虛,但質地粘稠,積食之人不宜。
溫馨提示:
《黃帝內經》認為:“甘走肉,多食甘則痰溢,面板粟(sù)起”,適當吃點甘味食物可以補益脾胃,但是如果過量就容易造成壅滯。
平時胃酸過多的人要少吃甜食;痰溼或者溼熱較盛的人,就不能過食肥甘厚膩之物,尤其是糖類;糖尿病病人或肥胖者也需慎用。同時,食糖後要及時漱口以防蛀牙。
糖類容易受潮,故而應放置於陰涼乾燥處。受潮後的糖容易滋生細菌,最好不要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