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心主神明”見於《內經》,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重要概念。在現代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如何使中醫學理論與現代醫學達到較為完善的統一,正確理解“心主神明”的內涵,是繼承、挖掘和探討祖國醫學遺產的一個重要課題。

心主神明的基本概念

“心主神明”,關鍵是對“心”與“神”的理解和認識。《素問·靈蘭祕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調經論》亦曰:“心藏神。”還如《靈樞·邪客篇》“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歷史上很多著名醫家曾對“心主神明”作過精闢的闡述。如徐靈胎說:“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張景嶽亦謂:“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這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一直被後代醫家所推崇,也不斷得到引用、繼承、發展。

“心主神明”所指的“心”,非現代醫學所指的器官中之心臟,它所概括的心的功能及作用,也並非今天所講的心臟本身功能和作用。所指的“神”,亦非神靈之神。中醫所指的“心”與“神”實際上包括了大腦和大腦功能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精神、思維、意識的發源地,即藏神的地方。《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意即心有接受外界資訊,並能產生精神、意識與思維活動,使人對外界的事物,自然環境作出反應的作用。著名醫家張介賓也說:“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該意志⋯⋯情志所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所發。”把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產生也歸屬於心主神明的作用,歸結於大腦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即大腦生理功能正常,人就精神振奮,情志清晰,思維敏捷,能應變各種複雜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統一;反之,就會導致人的思維混亂,意識模糊,反應遲鈍,精神萎靡不振,健忘善變,與社會、自然環境不能協調。

心主神明的內涵

歸納起來,心主神明,一是人體生命活動表現,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反應記錄。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謂:“得神者昌,失精者亡。”《靈樞·天平論》亦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等。《靈樞·五色論》指出:“積神於心,以知往今。”《素問·靈蘭祕典論》亦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神的產生與形的關係

“心主神明”認為,神是與從生命存在時開始的。《靈樞·本神篇》謂曰:“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神相搏謂之神。”已闡述了這個道理。

從胎兒呱呱墜地之日起,人們就開始注意小兒的神態、神色、精神、眼神、神貌等,無不用“神”字來概括,說明神是生命活動的象徵。人的目光語言、形體動作、思維精神,乃至於人的面色、肌膚中,無不蘊含神氣。正由於神存在的這種廣泛性,才使神在診斷上具有獨特的臨床意義。

神是先天之精生成的,又依賴後天水谷精微的滋養。《靈樞·平人絕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神的存在以水谷精微為物質基礎,人體的精須依附於人的形體而存在,而不是一種虛幻、超脫於軀體之外而存在的某種靈魂。只有形體的存在,才有神的化生,才能體現神的活力。也就是說,神、形不可分離。張景嶽曰:“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說明中醫學的“心主神明”論以唯物主義自然觀為立論基礎。

“心”在人體中的主導地位

心主神明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心佔主導和支配地位。與現代醫學認為大腦是人體生命活動中樞的理論一致。

《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所舍也。”張景嶽曰:“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都由心來支配,通過“心主神明”使人體保持一個統一的、和諧的體系。《靈樞·口問篇》:“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強調精神內守於心,以御外邪內侵,護衛人體,防止精神方面的疾病產生。

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

這個問題常常是攻擊中醫者的口實,學習中醫者的疑惑。

不要說反對中醫者和中醫初學者,對這個問題不能理解,就是清代的著名醫家、《醫林改錯》的作者,臨床上仍然在廣泛使用的血府逐瘀湯等著名方劑的創立者王清任對這個問題也是含含糊糊,不明不白。可見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曾經也看過一些維護中醫經典理論的人對此所作的解釋,但都有一些隔靴搔癢的感覺。

和這個問題相類似的還有到底是脾主吸收還是小腸主吸收?等等。其實,這些問題的實質就是如何理解中醫的五臟學說。

人的機體是一個平衡系統。一個平衡系統最基本的要素有且只有五個。所以,五行學說是五行,不是四行,也不是六行或七行。因此,人體內部的所有功能按照其在維持機體平衡中的所起的作用特點可以劃分為五大類。所以中醫的五臟學說是五臟,既不是四髒,也不是六髒或七髒。

這裡的髒已經不再是解剖學上的哪個具體的器官了,而是一個功能集合體,代表著一群相類似的功能。只要在維護機體平衡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無論是否屬於同一個器官的功能都被歸類到同一髒;即使是同一器官所具備的功能,如果它們在維護機體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也要分屬不同的髒。

比如中醫的脾臟,並不是單指胃後面的那個褐色的長條形器官,而是包括胃、小腸、大腸、消化腺、肝臟、心臟等器官中所有和消化吸收利用營養有關的功能的集合。

中醫的心臟在五行中屬火,凡屬於向外的、亢奮的、溫熱的、明亮的這些功能都歸類到心臟中。因此,心主神明。也就是說,中醫的五臟學說把腦器官中有關思維、認知的這些功能歸類到了心臟。

這個道理現在是講明白了。在具體器官上,腦器官有主神明的功能,但是中醫把腦器官的這部分功能劃歸到五臟中的心臟了。

臨床指導意義

看到這裡,有的人會說,你這不是玩文字遊戲嗎?既然你也承認是腦這個器官有主神明的功能,為什麼還要說心主神明,僅僅為了維護中醫經典的尊嚴嗎?還是對臨床有什麼實際的指導意義?

這裡我只是簡單地提醒大家兩點:一,腦有主神明的功能,但並不能說腦的全部功能就是主神明;二,神明的功能很大部分屬於腦器官,但並不是全部就屬於腦器官。

認識到這兩點,對臨床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1、不會一看到神志方面的疾病就把病位完全侷限在腦。很多躁狂症,西醫始終在腦器官的功能上轉來轉去,找不到真實的病因,也沒找到好的治療方法,中醫用承氣湯一通大便,病就好了。說明了什麼?說明病位不在腦器官。單《傷寒論》中提示的神志方面的疾病病位不在腦部的就有下焦蓄血、熱入血室等等。只要能影響到五行中“火”這一行,就都有可能導致神志方面的疾病。

2、 不會一看到腦部疾病就考慮哪些藥物能透過血腦屏障,不能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就不可能對腦部疾病有效等等。腦的大部分功能屬於中醫的心臟,中藥中歸於心經的藥物都可以作用到腦。腦為髓之海,腦實質需要腎精的滋養,腎屬水,在人體的下部,靠心火的引導才能上達腦部。所以,腦萎縮、腦腫瘤等疾病,應該從中醫的心腎兩髒找病因。

否定心主神明的危害

很多人對五臟學說的這種歸納方法不適應,有的是不理解,認為這是因為古代科技不發達導致的錯誤認識,所以,當西醫的解剖學發展起來以後,就希望把這些功能還原到各個器官中去,這中間就包括前文提到的著名中醫王清任。但是這些做法不僅沒有使中醫科學化,而且使中醫在解決具體臨床問題上失去了很多優勢。

中醫學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從認識疾病的理論、治法到方劑 、選藥各個步驟都是一脈相承的系統理論,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個環節改了,其他的環節就無法對應起來。

比如,把中醫的五臟學說按照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進行改造,那麼按照這樣的理論認識疾病,就無法和中醫學的經典的方劑、中藥理論相銜接;把中藥按照現代藥理學進行改造,也無法和經典的中醫理論相銜接。

“腦主神明”並不侷限於僅僅取代“心主神明”這一孤立事件,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已成體系、各具理論又密切相關的中醫學術將帶來全面性的解構和破壞。

如果腦主了神明,孰又為君主之官呢?如果腦主了神明,是不是中醫的肺主氣,司呼吸可以修改為:氣管,肺泡主氣,司呼吸;脾不主運化,胃和小腸主運化;腎不主生殖,睪丸前列腺主生殖呢?那麼肝也不主疏洩,由誰來主疏瀉呢?中醫理論可以一改到底了!

如果腦主了神明,中醫的藥物歸經理論你又如何解釋?如何修改?是不是把所有歸心經的藥物都要歸為腦經了啊!

中醫是一門很專業的學科,沒有文史哲的良好基礎,很難理解中醫,更不要說是學好中醫了. 沒有經過系統學習中醫理論的, 一知半解,是不可能學懂中醫的. 拿西醫之心去理解心主神明,沒有必要的文字功底,無法理解中醫古藉原意,弄不懂神明是什麼意思, 怎麼不會產生謬誤!

心主神明這一中醫最基本的理論尚且有如此大的曲解,其它理論就可想而知了,在現代人眼裡,不求甚解,肆意歪曲經典著作,也是造成今天中醫難以繼承發展、造成後學無所適從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腦主神明” 實因近代神經解剖學的傳入而起。因此,“心主神明”和“腦主神明”是源於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腦主神明”只是源於西醫學的一種觀點 。心主神明而不是腦主神明,是由傳統文化中心的重要性及藏象學說所決定的。

現代醫學證明:心臟和大腦在血液供應上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絡。如果大腦失去了功能,心臟照樣可以跳動,維持生命(比如植物人);而如果心臟停止跳動了,腦亦隨之死亡,生命活動隨之終結。真是:“人無心,還能活嗎?”又怎麼能說,腦主神明,腦是生命的主宰呢?

建國以後幾十年的事實已經證明,像不按照經典中醫的六經辨證或者衛氣營血辨證的方法治療,而是選擇那些現代藥理實驗證明具有抗病毒藥理作用的中藥來治療感冒這樣類似的做法在臨床上療效非常有限。所謂中醫要現代化而不能西醫化就是針對這類大大削弱中醫療效的做法提出的。

研究發展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應該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這才是繼承發展中醫的當務之急!

中醫理論產生於兩千年前,不可否認的是,中醫理論還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完善. 但是應該認識到,有錯誤也很正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可能有總是完美正確無誤的理論。因此才需要我輩後學繼承祖先遺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發揚光大。

應該注意的是,探討研究中醫學術理論,必須站在中醫的位置上,理解和掌握中醫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特點,才能領會中醫學術的真諦,類似此次心主神明的辯論 , 如果用西醫套中醫 ,否定心主神明,取代以腦主神明只會使中醫理論不倫不類。發展 必須立足於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充實才能使中醫得到真正的發展,輕言否定和重構中醫理論不是明智之舉。拿西醫的解剖器官來與中醫的臟腑對號入座,這樣就難免牛頭不對馬嘴而致生錯誤。

現今中醫發展緩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發展研究的戰略失誤所造成的,而這個發展研究的戰略,應該回歸到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上來。就比如心主神明的問題,命門問題,三焦問題等等基本的理論,中醫界應該達成共識,以免得給不懷好意的人以口實。

中醫學兩千多年來不斷在發展,有些理論看似落後實則先進,但無可否認,兩千多年來中醫學只在“量變”中發展壯大,卻未發生“質”的飛躍。20世紀中醫處於被懷疑、被輕視、歧視和排斥達半個多世紀,而20世紀的自然科學無法給中醫以幫助,有的只能是給中醫以阻力或微不足道的助力,估計21世紀的新技術革命,會給中醫帶來極大的幫助,中醫藥學與新科技相結合,會給中醫學帶來“質變”式的飛躍的發展,當然,這是在中醫學自身發展規律下的飛躍發展。絕非是拿西醫學說得以改造中醫學理論的“發展”。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教你養生——排溼養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