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本文7000字,閱讀約需要18分鐘)

目錄

人體可以永生?

醫道與醫術

人體的組成

養生養的是平衡

在與病毒疫情的鬥爭中,人類現代醫學展現了強大的控制與研究能力。例如2003年爆發的SARS病毒疫情不僅被迅速控制,而且研究人員還在偏遠地區山洞裡的一種蝙蝠體內找到了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組(《自然》雜誌2017年論文),查明了病因。

生理學、病理學、人體解剖學的建立標誌著現代醫學的誕生。現代醫學通過研究發病機制和致病因子來探索病因,根據病理基礎尋找治療辦法,並卓有成效,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能否為人體清除各種生存障礙、甚至拒絕衰老和死亡?

人體可以永生?

如果各種外部傳染病和內部慢性病都可以被防治,人體的終點是不是隻有自然衰老?

導致人體自然衰老和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正常細胞分裂次數用完。那麼,如果細胞沒有增殖次數限制,生命是否可以拒絕老化和死亡?

人們已經發現了可以讓細胞增殖次數不受限制的辦法——啟用端粒酶。

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成果的三位研究者。

端粒酶能夠延長端粒。端粒延長可以增加細胞增殖次數。

端粒是位於細胞裡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像一頂帽子覆蓋在染色體末端。端粒的長度決定了細胞分裂的次數,控制著細胞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進而決定人的壽命長短。

端粒的存在非常合理。在染色體進行復制時,每次丟失一小段這種末端DNA,就不會對染色體所攜帶的遺傳資訊造成丟失,解決了複製過程中丟失遺傳資訊的問題。

端粒隨細胞分裂而縮短。當端粒無法再縮短時,細胞就會因為無法分裂而死亡,端粒也因此被科學家們稱為“生命時鐘”。

如果沒有端粒酶,細胞在分裂50到60次就會死亡。在正常人體細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抑制。這種抑制也非常合理,否則癌細胞會變得非常活躍。

人們想到的辦法是:如果取消這種抑制,細胞可以通過端粒酶的活性實現幾乎是無限次數的分裂,不是可以使人體永生嗎?

不過自然界讓細胞演化出增殖次數限制,是預防癌症的關鍵所在。人們發現重新啟用端粒酶的活性同時也激活了癌細胞。

於是人類又發明了針對癌細胞的端粒酶抑制劑。這種抑制劑雖然殺死了癌細胞,卻又對正常的幹細胞、生殖細胞、造血幹細胞等產生毒性。如何消除這些毒性成了新課題……

還有一種辦法是利用幹細胞替代衰老細胞。該技術已經開始被人類廣泛應用。

幹細胞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從胎兒臍帶血中獲得的幹細胞,稱為“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另一類是存在於人體各類組織中的“成人幹細胞”(Adult Stem Cells)。

簡化理解,人體各種器官的細胞通常只能是那個器官的細胞,不可改變,但幹細胞是未分化的細胞,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的細胞,任何組織器官的損傷或衰竭,可以用幹細胞來補充新鮮細胞。通過對自體幹細胞提取、培養和回注,人類正在向拒絕衰老邁進。

不過,人類需要拒絕衰老嗎?人體老化有兩個功能,一是可以騰出空間給新的型號,二是通過消滅病魔纏身的個體來保護整個群體,通過交配繁殖物種可以不斷的改良和升級。無論是啟用端粒酶,還是補充幹細胞,現代科技在將人體推向永生的過程中必然會不斷遇到自然界提出的新問題。

正視衰老和死亡並不意味著忽視健康。人體健康是生命品質的保證。我們需要對人類知識的有限性保持清醒,治療和養生都要敬畏自然。當年以北京協和醫院的知名、梁啟超的博學,尚未避免對樑做了無謂的腎切除。即使現代醫學已經有了長足進展,醫患雙方依然要高度謹慎,警惕盲目自信或過度依賴。

醫道與醫術

醫學也有道術之分。非專業人士看醫書,學的是醫道,而不是醫術。醫道可以養生。學養生不見得需要會治病。

道是形而上,是原理規律,術是形而下,是具體運用。雖然不能截然分開,但各有側重,且常常思考方式不同。

醫道是保護生命自愈能力的哲學,醫術是具體治病消除症狀的知識。醫道講究“不治已病治未病”,醫術重點是治病而非防病。

醫道重視人體執行機理、規律,強調系統觀、整體觀,診病先找源頭;醫術重視人體症狀出現的直接原因,強調消除人體不正常症狀。

醫術更多單向思維,偏重考慮病人;醫道強調雙向思維,包括醫生與病人的互動。醫生看病診斷需要接觸大量病人,整天與各種各樣的負能量以及細菌病毒接觸,如果不是自身有極強的正能量,不能治人,反受其害。

醫術很細很複雜,但醫道很寬很簡單。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將各種疾病根據發熱與否分成兩類:以發熱為特徵的,屬於“傷寒”。不發熱的,歸屬“雜病”。

對於身體的異常現象,醫術更注重改變,人為修復;醫道更注重調理,自我修復。視角不同,對問題的判斷和結論也會不同。例如心血管疾病:

醫術的角度看,高血壓是因為血管變窄,需要軟化血管,增加管道直徑。粥狀動脈硬化需要消除血栓和血管壁斑。靜脈曲張需要手術或藥物消除靜脈迴流血液。心肌梗塞需要心臟放支架避免冠狀動脈閉塞。

醫道的角度看,血壓升高是人體保證機能執行的舉措。粥狀動脈硬化的血管壁斑是人體的自我保護,如果藥物消除血管壁斑,這些人體自己打補丁的地方反而容易出現血管漏洞。靜脈曲張是人體為抵禦寒氣的自動血管收縮。寒氣淤積導致氣血凝滯出現血栓,因此治療方法是消除寒氣。

看待病症要有辯證思維

“病”是人體的不健康情況。人體出現不健康情況也可能是人體自身為了適應環境所做的調整,例如發燒,很多時候是人體借提高溫度殺死病菌。“症”是人體的不正常表現。這種不正常只能說明身體情況在發生明顯變化,可能是情況惡化,但也可能是情況好轉。

1.某些症狀是人體的調整性反應。

當人體高強度工作時,血液會自動分配到最需要的器官中去。如果血液總量不足,次要器官將處於能量供應不足的狀態,但暫時不會影響人體的整體功能。

高強度工作結束後,人體經過調養,血液供給上升,原來減少供血的器官開始增加供血,人體反而會有許多症狀。

新增血液進入久已缺血的肌肉組織,會使人產生全身痠痛的感覺。

新增血液進入受寒的呼吸系統,會產生感冒的症狀。

新增血液進入肝臟,會出現小便發黃等類似肝病症狀,血液中血脂也會提高。

新增血液進入腎臟,會出現小便混濁併產生蛋白尿的症狀。

2.某些疾病是人體的適應性反應。由人體基因記錄並遺傳下來。

糖尿病可能導致心臟病,中風和血管疾病。人體出現糖尿病,是早期人類為了抵抗冰期寒冷的溫度,降低胰島素代謝葡萄糖的過程,導致血液中的糖分含量異常升高,這些葡萄糖可以為大腦提供能量,為身體制造蛋白質,產生熱能。

高血壓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過多食用含鹽量高的食物易引發高血壓。人體出現高血壓,是由於經歷過缺鹽時期的人類,體內能儲存較多鹽分的人,存活機率更大。

貧血會使人乏力,氣短,心力衰竭。人體有貧血現象,是早期人類是為了抵抗瘟疫,讓入侵體內的細菌,因缺乏鐵元素而死。因為貧血會導致缺鐵。

膽固醇過高易患心臟病和中風。可是在人們缺少足夠日照的情況下,高膽固醇可以保證人體最大限度合成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易導致骨骼發育不良。

骨質增生會導致頸背腰膝等處疼痛,嚴重時可致畸或致癱。由於人體長期處於某種姿勢,對相關骨骼造成壓迫,骨刺的生長是為了適應這種姿勢,卻會對軟組織產生刺激而疼痛。骨質增生長好了反而有利於穩定關節、消除疼痛。

3.某些症狀是病菌與病毒的意志。

感冒初期打噴嚏是人體自動排除異物,但嚴重時打噴嚏,實際上是受感冒病毒控制的一種傳播行為。

蟯蟲產生的瘙癢是為了通過人的手指甲將蟲卵四處傳播。

霍亂造成的嚴重腹瀉是為了通過進入水源來傳播霍亂病菌。

皰疹病毒通過提升性快感刺激更頻繁的性行為而加強病毒傳播。

病毒越容易傳播,毒性越低。越不容易找到宿主,它會以毒性越強的方式進行傳播。

人體的組成像一盤炒雞蛋

養生要了解人體組成。人體與其它生命體一樣,要消耗能量來維持系統執行。這些能量很大程度來自生命體內蛋白質、糖類、脂類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被分解後為人體生理活動提供能量。糖類(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脂肪是人體內備用的能源物質,同時也參與細胞膜的構建。

此外,水、無機鹽、維生素雖然不能提供能量,但對人體不可或缺。水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是細胞和體液的主要成分;無機鹽(礦物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原料,參與調節體液平衡以及維持機體的酸鹼平衡;維生素既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為人體提供能量,但它在人體內與酶類一起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

以上人體6大基本營養成分:蛋、糖、油、鹽、水、素,為了便於記憶,可以想象成一份炒雞蛋。

這些成分構成人體基本單位——細胞。細胞組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形成系統。

人體包括十大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泌尿系統、運動系統、表感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

沒有消化系統就無法獲取食物、提供能量。消化系統通過攝取、轉運、消化、吸收、排洩完成能量獲取與轉化。

食物裡面6大類營養物質中,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才能被吸收利用。

這種小分子物質進入血液和淋巴液。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泌尿系統是負責排洩代謝廢物的重要系統。

沒有呼吸系統就無法獲取氧氣。將食物轉化成能量是由各種細胞共同完成的,構成人體的所有細胞需要氧氣才能存活,氧氣本身也可以轉化為人體所需能量。氧氣從肺泡進入毛細血管的血液,通過血液流動供人體組織細胞利用。

沒有迴圈系統就無法將氧氣通過血液輸送給人體的所有細胞。迴圈系統包括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心血管系統內迴圈流動的是血液。淋巴系統內流動的是淋巴液。淋巴液是透明無色液體,能夠運送營養物質並具有免疫功能。淋巴液沿著一系列的淋巴管道向心流動,最終匯入靜脈。

沒有運動系統人體就很難逃避外界侵害以及尋找氧氣、水和食物。運動系統由骨骼、關節和肌肉組成,主要起到對人體的保護、支撐和移動的功能。

在運動系統的外側還有一層保護,可以稱為表感系統,主要是表面面板、毛髮、指甲等覆蓋體表的器官和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組成,可以使人體躲避外來的傷害,即使面板受傷破損也能很快自愈。

沒有神經系統的控制,運動系統無法對外界刺激做出及時有效的應對。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傳遞、儲存和加工資訊,做出反應,支配與控制人體的全部行為。

內分泌系統通過自身分泌的激素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不但可以提高神經系統興奮程度,還能使神經系統更加精確有效地發揮功能,同時神經系統對內分泌系統也有調節控制作用。

神經系統可以感受外部對軀體的刺激,免疫系統可以感受腫瘤、病毒、毒素的內部刺激,兩大系統的調節功能使機體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保持穩定。

沒有生殖系統,人類就無法實現物種繁衍。人體各大系統雖然互相支援和補充,且具有自愈功能,但總有使用年限,一旦過了使用年限,所有系統都會先後失效,需要有新的人體替代。生殖系統是人類系統得以持續而賦予人體系統的重要部分。

養生養的是平衡

無論現代醫學還是傳統醫學,均是建立在對人體和自然的認識基礎上發展出的治療和調理方法。養生應該博採眾長,從系統演化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預防問題。

人體由多系統組成。健康是指各系統結構完整且功能協調。功能協調就是要平衡,因此養生的關鍵是保持生命系統的各種平衡。

首先是內外平衡。

人體與環境要保持平衡。環境中有對人不利的細菌病毒有害物質,中醫統稱邪氣。平衡就是與之接觸、受到侵襲的程度沒有超出自身的免疫能力。

一方面要控制與邪氣接觸的頻率,在疫情嚴重時要減少接觸。另一方面要增強自身的正氣,鞏固和強化免疫系統。

正氣充盈乃可邪氣不侵,心中無我自見大道光明。正氣就是自身的免疫能力。孟子說要善養浩然之氣,有益身心。

流感是外邪,特點是外寒內熱,中醫的辦法是用菊花、金銀花、板藍根來清熱預防。當然,適當鍛鍊、充足睡眠、心態平和是提升免疫力的根本。

關於環境,《黃帝內經》還強調要注意四季陰陽調和。解釋一下: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天要防寒,凍著了春天就會發燒咳嗽(溫病不怕冷,怕冷是傷寒)。

“春傷於風,夏生飧洩。”春天是防風,吹傷了夏天會腹洩(繁體字風中是蟲,表示風中有致病的細菌)。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天要防暑,中暑了秋天就容易患打擺子(身體忽冷忽熱,頭痛出汗)。

“秋傷於溼,冬生咳嗽。”秋天要防溼,溼氣重冬天就會咳嗽(溼氣主要來自脾弱和淋雨,宜清淡和溫熱飲食)。

其次是系統平衡。

身體各器官系統互相關聯,每個系統的功能紊亂或缺失,都會影響其它系統。各系統之間的平衡也可稱為陰陽平衡。

簡單解釋一下陰陽(其實陰陽是非常相對的概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時陰時陽,要具體而論):

五臟六腑是人體主要的陰陽。《黃帝內經》說:"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六腑皆為陽。‘’

為什麼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因為五臟在人體的前面,六腑在人體的背面。人類能夠直立行走之前,像動物一樣爬行的時候,後背朝上朝陽,腹部朝下背陽。屬陽的六腑都是空的器官,屬陰的五臟都是實的器官。

“陰盛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五臟六腑相對應,要平衡。五臟負擔過重會產生寒症。六腑負擔過重會產生熱症。

熱症是陽大於陰(怕熱)。表現:身熱汗出、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大。熱症,就用“寒涼”型中藥(比如薄荷),讓人體恢復正常值。

寒症是陰大於陽(怕冷)。寒症表現:畏寒肢冷、腹瀉便溏、小便清長,喜熱飲,舌淡苔白,脈遲。寒症,就用“溫熱”型中藥(比如生薑),讓人體恢復正常值。

中醫裡面除熱症與寒症外,還有實症(人體中有了不該有的東西)和虛症(人體中該有的東西沒有了)。這四種基本症狀又可細分並排列組合出更多情況,應有針對性治療。

李時珍認為,“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又各有標本。”

再次是身心平衡。

心性與生命同樣重要,互相影響(所以道家講“性命雙修”,養心即是養生)。心性提升會有益健康。同時,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對身體的破壞,從小事做起,從習慣修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身心都要適當放鬆。心理壓力過大會導致身體各系統出現反應。反映在面板上,可能是溼疹;反映在呼吸系統上,可能是哮喘;反映在迴圈系統上,可能是高血壓、冠心病;反映在免疫系統上,可能是甲亢、類風溼性關節炎;反映在消化系統上,可能是胃潰瘍、神經性厭食。

所有中醫和道家都講“精氣神”,認為這三寶是人體生命的根本。精是物質,是營養,是粒子;氣是能量,是波,是場;神是精神,是意識,是資訊。《黃帝內經》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養心之法大體有按摩、靜坐、呼吸、心理暗示四種主要方法。《黃帝內經》的目標是:“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要善於隨遇而安。“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

又次是勞逸平衡。

過勞過逸都有違人體本性。生命系統有自調理特性。結構變化可以改變功能,功能變化也可以改變結構。

過於勞作加重人體系統負擔,“代償”機制會改變人體機能甚至結構。過於安逸同樣會影響人體,“用進退廢”機制會使某些人體功能退化或喪失。

《黃帝內經》開篇就講了養生的三要訣:“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勞逸平衡,才能“形勞而不倦”。

最後是飲食平衡。

《黃帝內經》說:“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意思是酸味食物補肝、苦味食物補心、甘味食物補脾、辛味食物補肺、鹹味食物補腎,這是飲食養生的原則。

人體節律有的認為10年一個週期,有的主張“女七男八”——女性以7年為週期,男性以8年為週期,但基本都認為人體在50歲前後開始自然進入衰老階段。內臟衰老順序是肝、心、脾、肺、腎,飲食也可以針對性搭配調理。

當前中國社會特別流行飲食建議,瀏覽時要提高鑑別力。否則,無從下口與不擇飲食有什麼高下之分呢?

部分參考文獻:

《病者生存》 著者:【美】沙龍·莫勒姆,喬納森·普林斯 譯者:程紀蓮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

《認識身體:探祕人體微宇宙》 著者:【英】加文•弗朗西斯 譯者: 馬向濤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

《人體的故事》 著者:【美】丹尼爾·利伯曼 譯者: 蔡曉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

《眾病之王:癌症傳》 著者:【美】悉達多·穆克吉譯者: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年

《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爆發》著者:【美】內森·沃爾夫 譯者:沈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

《本草綱目》 著者:(明)李時珍 華文出版社 2009年

《黃帝內經》註解者:(唐)王冰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3年

《黃帝內經養生大道》 著者:張其成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年

《薄世寧醫學通史講義》 著者:薄世寧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

《呼吸之間》 著者:李謹伯 華夏出版社 2013年

《人體使用手冊》 著者:【臺灣】吳清忠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年

《習慣決定健康》 著者:【臺灣】王禎煜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作者簡介:澳洲悉尼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主任、985高校教授/博導、企業首席經濟學家。現為自由學者。喜求知旅行。出版10餘本著作,多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足跡抵達7大洲和中國34省市區。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國心血管病人群2.9億,預防心血管病要管住嘴,掌握1個原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