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肝】苦急,以食甘緩和(甘草),以酸瀉下(赤芍藥),實則瀉子心(甘草)。欲散,以食辛發散(川芎),以辛補充(細辛),虛則補母腎(地黃、黃柏)。

【心】苦緩,以食酸收斂(五味子),以甘瀉下(甘草、人蔘、黃芪),實則瀉子脾(甘草)。欲軟,以食鹹軟化(芒硝),以鹹補充(澤瀉),虛則補母肝(生薑)。

【脾】苦溼,以食苦燥熱(白朮),以苦瀉下(黃連),實則瀉子肺(桑白皮)。欲緩,以食甘緩和(炙甘草),以甘補充(人蔘),虛則補母心(炒鹽)。

【肺】苦氣上逆,以食苦瀉下(訶子),以辛瀉下(桑白皮),實則瀉子腎(澤瀉)。欲收,以食酸收斂(白芍藥),以酸補充(五味子),虛則補母脾(五味子)。

【腎】 苦燥,以食辛潤和(黃柏、知母),以鹹瀉下(澤瀉),實則瀉子肝(芍藥)。欲堅,以食苦堅硬它(知母),以苦補充(黃柏),虛則補母肺(五味子)。

【張元素說】藥的五味,進入五臟或為補,或為瀉,不過因其藥性不同而自我協調。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鹹主軟。辛能發散鬱結,滋潤燥熱,產生津液,通氣;酸能收斂緩、散;甘能緩和急證、調適內中;苦能幹燥陰溼、硬化軟物;鹹能軟化硬物;淡能通竅。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科普】喝中藥太苦澀了,有哪些好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