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說一說“胃痛腹痛”,腹痛的穴位精準選穴方法。

胃痛是涵蓋在整個腹痛的範疇,或者這樣來規範:整個從橫膈以下到恥骨聯合以上範圍之內,都叫做腹腔。胃痛是在偏上腹的位置,然後,腸出現的疼痛,包括大腸小腸所出現的疼痛是在偏中下腹的位置。這些位置疼痛引起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所講的內容主要侷限在此範圍之內所引起的消化道功能異常導致的疼痛,包括胃痛,也包括腹痛的範疇。這些疼痛,難道都用一個穴去解決,還是根據疼痛的部位不同,選穴有所不同,當然,答案是後者。

治療胃痛,都知道會用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關於足三里,以前專門講過一集取穴的方法。怎麼樣才能取得準,以及穴位有什麼樣的特殊的作用?足三里穴是治療胃脘部疼痛的非常重要的有效的穴位。

不光足三里,在足三里穴的下面,還有兩個穴位也很重要。

一個穴位是,足三里向下數四指,也就是三寸,叫上巨虛,在脛骨的外側邊緣,大約一指寬的地方叫做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

另外,還有一個穴位是在上巨虛,再往下數四至三寸的位置,也在脛骨的外側邊緣一指寬,叫做下巨虛。下巨虛,是小腸的下合穴。

原來,這是胃大腸,小腸,這三者對應在的小腿部分別是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以下合穴命名,說明"合治內腑"。說明它們都擅長治療腑病。

有這樣的概念

足三里專門治療胃病,是胃的合穴和下合穴,它是治療胃病,胃痛。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治療大腸的痛。小腸下合穴下巨虛,那下巨虛就治療小腸的痛,這是普遍的觀點。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就是按照的生理的順序,食物進到胃裡面,經過胃的腐熟、消化變成食糜。然後進入到小腸,十二指腸、小腸。小腸的泌別清濁,把好的東西加以吸收利用,把壞的東西傳導糟粕,傳導到大腸。大腸傳導糟粕排出體外。生理的順序應該是胃,小腸,大腸應該是這個順序。怎麼你的小腿部位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分別對應的胃,大腸,小腸。這個順序怎麼跟人體的生理順序不一致?會不會有這樣的可能性,是古代認識錯了。

查閱了古代的文獻,發現古代對胃、大腸、小腸的認識,和現代生理學當中的解剖學當中的這種臟器的結構認識是幾乎一致的。它向你描述,胃是一個口袋斜著放在那,上面口,下道口,胃大彎,胃小彎,它都能描述出來。也描述了小腸有多長,繞了多少個圈。也描述了大腸像一個回字形的形狀一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這都是古代認識到了。說明古代對大腸小腸為它的名詞的概念的描述是清晰的,沒有認識錯。

那會不會把它的功能對應錯了?

結果在查閱古書,發現足三里確實治療胃的相關性的疾病。比如像消化吸收的問題,胃疼,胃脹,像足三里穴艾灸就像喝老母雞湯一樣,促進胃腸蠕動消化,而胃的各種酶的分泌也明顯的增加,確實對應到胃。

到了上巨虛穴位也確實對應到了大腸,因為在穴位專門治療便秘。在臨床當中用上巨虛穴位,有人做過實驗:比如說急性腸炎的患者有腸激惹、腹瀉,這時候測腸電圖,用刺激上巨虛穴位的方法,發現腸電圖發生了明顯的良性的改變。說明這個穴位對大腸腸激惹引起的腹瀉有止瀉的效果,對便秘也有通便的作用,確實對應到大腸。

而下巨虛也確實對應到小腸,到底什麼原因讓人體當中的生理性的順序胃、小腸、大腸的排列,跟的小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變成了胃、大腸、小腸那個順序不一樣了?這兩者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區別?哪兒沒有認識到?沒有想到?唐代的著名醫家王冰在註解《黃帝內經》的時候,他是這麼說的,他是說要註解到的腰骶部的穴位,他說“大腸近臍在前。小腸附脊在後”。因此而在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就大腸俞和小腸俞,所以大腸俞要在靠上的位置,小腸俞要在靠下的位置。

翻譯過來是說,為什麼大腸的穴位對應到大腸的是要偏上,對應小腸的穴位要偏下?因為大腸像一個回字形,環繞在的腹腔的靠外的部位,靠近肚臍而靠外;而小腸的是靠近小腹以內,靠近脊柱而靠裡靠下。所以從解剖部位的順序來講,胃緊接著對應到十二指腸,然後小腸繞回來大腸,而大腸的位置恰恰在小腸和胃的解剖位置的之間。

所以透過解剖部位,看到這些臟器在腹腔之內所居的解剖部位:先是胃,然後是近臍靠外的大腸,當然,後面是十二指腸,然後再往下是附脊靠下的小腸,附脊就是靠近脊柱的意思。

所以這是人體腹腔之內,這些胃腸道所在的解剖部位,下肢的穴位居然和解剖部位之間進行了對應,進行了有效的對應。因此就給了一個臨床當中非常有意思的解決方法就是,如果你有腹痛,你判斷這可能跟消化功能相關,就跟消化功能不相關也沒關係,不管是功能性的疼痛,還是這長了個東西器質性的疼痛,您不是作用,不是想止痛嗎?

我告訴你止痛怎麼做,怎麼緩解疼,或者脹,或者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果您能夠明確地感知到,你的腹部出現症狀的那個準確部位,判斷一下它是在胃的區域之內,還是在的以肚臍為中心的上腹,還是在以髂脊連線分界的下腹,這就是三個區域。

把這三個區再跟大家說一下:

1、以胃中心的區域:中脘穴(肚臍中央為神闕,胸劍聯合地方為中庭,這兩者之間的中點處為中脘)下一寸就是下脘穴,從下脘穴往上範圍之內,都是胃疼痛的範圍。

2、下脘穴以下,在兩側髂嵴連線以上的範圍,這都屬於中段。也就是剛才所說的大腸區的範疇。

3、從這再往下到恥骨聯合以下在盆腔範圍之內,這都屬於下腹的範疇。

於是就找到了這樣一個針對性的選穴處方原則,就是您根據疼痛的部位,如果是在胃的區域出現疼痛,那就選足三里穴。看足三里穴那兒是不是有一些陽性反應點,是不是有血管怒張,是不是有痛點,是不是有結節,你刺激那個部位。

如果是從下脘到中段位置,髂嵴連線以上,此範圍之內出現了疼痛,那把它叫做大腸區的範圍內。在這個部位之內可以刺激上巨虛穴,往往在上巨虛那裡肌張力都是比較高的,血管是比較怒張的,容易找到那種怒張的靜脈,叫做浮絡,或者是在那個位置會有硬或硬結、結節的現象。

如果是在盆腔底部,偏下的叫小腹少腹範圍之內所出現的疼痛,可以找一找下巨虛,看看它有沒有陽性變化。

這樣三個點,您去針對性的去點揉,緩解腹部的這些症狀就更加的有針對性,這就是穴位的定位,穴性。一個穴位有它治療的那個針對性的部位,如果能夠知道這樣的特點,就跟打靶一樣,帶著瞄準去按穴位,當然效果就變得更好了。

4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女性尿失禁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