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

——《素問·五臟生成》

肝又稱“血海”,主藏血,能貯藏一定血液於肝內及衝脈之中,以供機體各部分活動所需。肝同時具有根據身體活動量的增減、情緒的變化、外界氣候的變化、生理等因素需要來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作用。肝也主凝血,肝氣充足,陰陽協調,能固攝血液使之不溢位脈外,防止出血。

養生闡釋

青少年時期,天癸已至,人體和臟腑都處於極速成長期,需要大量的氣血供給。氣為血之產生和流動的動力,血液充盈於四肢百骸,為人體活動提供養分,同時帶走代謝產物。“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嬰幼兒臟腑脆弱,四肢嬌嫩,不能負荷大量氣血的執行。而青少年時期,天癸剛至,臟腑功能基本完善,體格日漸強壯,日常生理活動增強,對血液的需求量大增。肝作為血液儲存和調配的中心,在這種大需求的情況下,盡己所能,自發地優先滿足重要臟腑的需求,因此預存血液減少,肝經所循行的次要部位的用血量就相對減少。肝主筋,系木,所以青少年時期,常見遠視模糊、腳腿疼痛情況出現,此時多為成長較快,氣血相對不繼所致,等到年齡稍長,發育速度減慢,這種情況也會得到相對改善。尤其是遠視模糊,即青少年假性近視,常會得到很多人的忽視,直接給孩子佩戴眼睛,久而久之,眼部經絡肌肉定性,成了真性近視。

中醫古籍中對近視這種眼部病證也早有記載。最早見於隋朝的《諸病源候論》“目不能遠視候”,明代的《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稱本病為“近覷”。中醫認為此病病機為目失所養致使玄府受損而神光不能發越,能視近,不能及遠。中醫中講求“望而知之謂之神”,眼能得神,則目光炯炯,明視萬物,其神即人之精彩,它是由眼睛所傳達的,其基礎是先天之精,並需後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充養。因此,近視眼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現代醫學認為近視眼是由遺傳或後天發育不良使眼軸延長;或者由於睫狀肌痙攣,使晶狀體曲率改變等因素導致物像成焦於視網膜之前而形成。《黃帝內經》雲:“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眼睛為五臟六腑之精氣所養,五臟六腑的精氣常藏於腎,補養腎之元陰元陽。所以腎是促進人體生長髮育和眼內晶珠(晶狀體)發光之根。陰陽平衡、氣血和諧之體,則眼之前後直徑(軸徑)不長不短,飽滿豐圓,黃晶珠發光,所視遠近。若陰陽偏失,則眼之前後直徑不長即短,其長者,晶珠較正常而後移(晶狀體曲率改變),光華則遠射困難,所以產生近視。

歷代中醫眼科專家多認為“遠視不明是無火”,認為近視是陽氣虛衰、經脈不暢、血脈不通的結果。《黃帝內經》也認為:“氣脫者,目不明。”陽氣在人體起氣化推動作用,陽氣不足,鼓動發散不力,陰氣因而侵佔陽氣之位,拘緊凝斂血脈,所以導致血滯經脈,不能濡養目之經絡,故目之“光華不能及遠矣”。而陽氣虛衰常以心、脾、腎三髒為主。

目賴五臟六腑精氣充養,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且心主血脈,精微物質在心中赤化成血,再透過經脈輸於臟腑。“諸脈者皆屬於目”,心之血脈充盛,養目之血充盛;心氣充足,是血脈上行養目的有力推動,所以導致近視的陽虛,首先責之於心。《眼科百問》曰:“目能近而不能及遠者,因謀慮不遂,以致真血耗散,心神大虛,故光華不能及遠也,故近視也。”

《蘭室秘藏》曰:“脾虛則五臟六腑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目能視物之神光,源於先天父母精氣化生,亦賴於後天氣血充養,而氣血來源於脾胃運化的精微物質。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攝取之物才能化為身體所需的精微物質,補給血脈。如果平素嗜食生冷,飲食不規律,損傷脾胃陽氣,脾胃虛弱則運化失職,血化無源,不得上充於目,則也限制目之神光遠射。

肝腎陰陽互根,近視日久,陽損及陰。中醫理論認為,在輕度、中度近視眼中,以陽虛陰盛為主。隨著視力的進一步損害和近視度數的加深,發展為高度近視,其病機即為肝腎陰精的虛損。現代醫學病理解剖也發現,高度近視者眼軸進一步延長,眼底變性逐漸加重,常出現出血、滲出等病理改變,嚴重損傷視功能。

《黃帝內經》雲:“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人體眼睛周圍經絡密佈,十二經絡皆直接或間接通於此,為眼睛輸送氣血,調節著眼睛的運動,所以,近視的發生和眼周經絡的異常也有關係。

9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春季養生真的有用嗎?注意了:不講究辨證施養反而會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