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穴功用】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虛三里、鬼邪。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1英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為足陽明胃經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脛骨外側,兩筋之間宛宛中,故名足三里。該穴乃本經脈氣所入,為合土穴,又是四總穴、回陽九針穴之一。它既能調理胃腸,理氣消脹,化積導滯,行氣止痛,利水消腫,用於治療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內傷食積、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噯腐食臭、胸膈脹飽、大便不調、小便不暢、水腫、瀉洩、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氣平喘,用於治療咳嗽痰喘諸症;還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和胃安眠、強體健身,用於治療下肢痿痺、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胃氣不足、髒氣虛憊、小兒疳積、胃不和則臥不安諸症。
三陰交,又名承命、太陰、下之三里。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為足太陰脾經經穴。又為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三經之交會穴,故命名為"三陰交",又是回陽九針穴之一。具有補脾胃、助運化、利水溼,疏下焦、理肝腎,通氣滯、調血室、理精宮,通經絡,祛風溼之功。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病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腸鳴瀉洩)、泌尿系統病證(水腫、小便不利、小便頻數、遺尿)、生殖系統病證(早洩、遺精、陽痿、陰莖疼痛、月經不調、子宮出血、痛經、帶下)。另外,還可治頭昏、頭暈、失眠、健忘。
【伍用功能】
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腧穴、下合穴,為本經脈氣所入,屬合土穴,具有健脾和胃、化積導滯、理氣消脹、行氣止痛、利水消腫、化痰止咳、降氣平喘、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和胃安眠、強體健身之功;
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腧穴,又是足三陰經之交會穴,有補脾胃、助運化、利水溼,疏下焦、理肝腎,通氣滯、調血室、理精宮,通經絡、祛風溼之效。
足三里以昇陽益胃為主;三陰交以滋陰健脾為要。二穴伍用,一脾一胃,一表一里,一納一運,陰陽相配,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健脾和胃,消脹止痛,益氣生血,通絡療痺之功益彰。
【主治】
1.脘腹疼痛,證屬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者,或證屬胃陰受損、胃口不開、無食慾者。
2.痿、痺諸症,病在下肢(小腿)為甚者(小兒麻痺後遺症亦可使用)。
3.各種熱性病之邪氣已退,正氣未復,整體功能不足者。
4.腳氣。
【操作法】
三陰交:正坐或仰臥,於脛骨內側面後緣,內踝尖直上4橫指(一夫)處取穴。從內向外直刺0.5~1寸;艾條灸10~15分鐘。
【經驗】
足三里—三陰交伍用,出自《玉龍歌》:"寒溼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及陰交。"呂老體會,二穴伍用,治療範圍甚廣,諸凡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脾胃不和,升降功能失調,納運失常,積滯不化,水溼內停,氣血不調,絡道不暢,下肢痿軟無力,下肢疼痛諸症均宜選用。其伍用機制:足三里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二穴參合,職是陰陽相配,脾胃兼施,為治療脾胃虛寒,氣血虧損之主法,虛損諸疾之主方。對胃濁脾弱、陽亢陰虧者,治宜補陰之中兼行清導,所謂補三陰交以滋陰,瀉足三里以清導是也。對陽虛氣乏,風溼客邪成痺,腿胻(小肚前面)麻木、疼痛者,則一以足三里振陽氣,一以三陰交和陰血,兩者相合,舒筋活絡,祛風除溼,行血止痛之效尤為卓著也。
腳氣,出自《諸病源候論》,古名緩風,又叫腳弱。其症先起腿腳,麻木,痠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脛紅腫,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懊憹,言語錯亂。腳氣有幹腳氣、溼腳氣、寒溼腳氣、溼痰腳氣、腳氣衝心等不同型別,臨證宜審。因外感溼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熱溼生,流注於腳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