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心和性,養生保健
如果說儒道佛三家的調息靜坐都帶有宗教的情懷,都是為了成佛成道成聖人,都在一種信仰的意志支配下進行,那麼中醫的調息靜坐就完全是著眼在身體治療的向度上,其核 心的內容是增強體質、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當然其效果也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比如龔廷 賢《壽世保元》中提到的“呼吸靜功妙訣”,雖說可能在唐代的道教中就已流行,但是真 正從醫學的角度闡述呼吸的靜功特點及原理卻還是在明代,這到底與宋明理學的調息靜坐 影響是否相關,還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不過,訣中反覆提到的心腎關係卻是醫家獨有的內容,這起碼說明中醫是有意吸取方外經驗並加以改造來為自己服務的。所謂心腎的關係 實際上也是心和性的關係,也是性和命的關係。對於這兩者的關係,中醫的出發點是調和目的也是調和,也就是通過調和使心腎關係處於和諧的狀態,才有利於臟腑經絡、氣血津 液的平衡和諧,使機體生理和心理都符合健康的要求。
二、開放包容,兼收幷蓄
醫家的調息靜坐,包羅永珍,儒、道、佛三家的調息靜坐理論和實踐,似乎在醫學著作中都有載錄,充分彰顯了中醫的開放包容,兼收幷蓄。
儘管在隋唐以前,醫家的調息靜坐資料並不多見。宋元以降,代有發展,直至明清, 則隨處可見。緣何而此?這和儒、道二家靜坐調息的盛行關係密切,更和宋元以後儒醫群 體的調息靜坐修持直接相關。李梃之所以提出醫生要在《先天圖》前調息靜坐以加強素養, 其實也是儒醫特徵的一種反映。
歷史上,調息靜坐的方法、經驗非常豐富,不管是道家的坐忘胎息,還是佛家的坐禪、 止觀,凡是有益於養生保健的內容均援引載錄於醫藥著作。同時,不管靜坐的“端坐”、“正坐”、“趺坐”、“盤膝正坐”、“端默靜坐"、“盤腳大坐”、“跏趺靜坐”、“平坐”、“坐於床”、 “密室靜坐”、“坐淨室”、“燒香靜坐”等有多少形式,也不管調息的“數息”、“閉息”、“握 固不息”、“晏息”、“胎息”、“凝息”、“偃息”有多複雜,一律收於囊中,隨時取用。
三、理論改造,為我所用
中醫的調息靜坐,雖然對儒、道、佛三家的方法、經驗採取“包容開放、兼收幷蓄”的態度,但取捨之間卻自有原則,並非照單全收,而是有所揀擇有所改造,為我所用。比 如道家內丹之術成百上千,而進入中醫視野的似乎只有六字訣、小週天幾種,而佛教的諸
多法相,也是有限採用而已,對於採用的方法,均結合中醫的藏象經絡、陰陽氣血理論,加以合理的闡釋,變為中醫的內容。如《養生四要》對於調息的理論闡發,就結合了中醫的生理認識。學長生者,皆自調息,為入道之門。命門者,息之根本也;脈者,息之橐龠 也;口鼻者,息之門戶也;心者,息之主也。有呼吸之息,有流動之息,有止息 之息,而皆統於腎焉。動則息出乎脈,靜則息入於腎,一動一靜,心實主之。智 者動靜皆調,昧者只調其靜,至於動,息則亂矣。⋯
四、注重實踐。廣泛運用
中醫的調息靜坐,其功能主要是作為養生防病、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手段。修持物件 主要是醫生和虛損老弱病人。對醫生而言,主要作用是修行持身,砥礪品格,提高醫技, 養生防病。而對病人而言,主要作用是有病治病,無病養生,病後將息,防疾復發。故而, 修持的要求就不像佛教清規戒律那般嚴格,而是注重於調息靜坐的養生、防病、治病功效,不過分強調坐姿,不過分恪守時辰,不刻意要求環境,形式多樣,總以病家耐受,任其自 然為前提。
正是因為中醫的調息靜坐性質是應世的,注重於其養生保健、防病治病之現實應用, 無教義、教理之規定,無坐姿形式之嚴苛,因此,較之於儒、道、佛三家之調息靜坐,其 修持的形式、內容、時間、環境等等均沒有表現出鮮明的特色。就靜坐時間而言,或嚮晦晏息,或辰巳靜坐,或醒時端坐,或不拘時候,或子午卯酉時,或夕則靜坐,或夜半收心靜坐,或子午時握固靜坐,或早晚靜坐,或臨臥時,或服藥 後靜坐,或閒暇之時,或二六時中,或初覺病時。就靜坐環境而言,或入室閉戶,燒香靜坐,或手持念珠,或靜默端坐,或幽室靜坐,
或淨室靜坐,或密室靜坐,或面東靜坐,或靜室盤膝正坐,或趺坐凝息,或坐於床。就靜坐內容而言,或澄神靜坐,或配合導引、按摩,或行氣,或叩齒咽津,或數息,或存想,或齋戒。
而在於具體應用方面,靜坐調息對於虛弱、勞損之屬病症,則表現出了勝於藥物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