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挑戰賽#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一作逆)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淺釋1,太陽傷風感冒,脈浮淺緊促,發熱明顯,惡寒輕一些,全身疼痛,不出汗,而心裡煩躁,這種情況用大青龍湯,如果脈很微弱,出汗又怕風,這就不可以用了,如果用大青龍湯後會發生手腳涼全身蠕動,這是逆症的一種。
現在中醫藥熬成藥液的用法是,吃一付藥的三分之一,微微的出汗最好,如果汗出過多了,用一種溫熱吸汗的粉塗抹。出汗後就不要再服藥了。反覆的吃藥,導致出汗太多傷陽,從而造成身體表虛、畏風寒、煩躁、失眠。
淺釋2,脈浮緊:脈搏膚淺緊促
厥逆:四肢冰涼
筋惕肉瞤:身體肌肉不由自主的跳動
溫服一升:吃熬好的三分之一湯藥。
取微似汗:取得微微出汗就行。
溫粉粉之:有一種傳說是黃芪粉和滑石做成的一種混合粉。
一付汗者:喝一次就出汗的人
停後服:後面的藥就不再喝了
若復服:如果反覆喝藥
淺釋3,大青龍湯治療表實症的無汗煩躁。如果脈搏微弱多汗是不可以用的。風寒證的表實無汗,如果無內裡的表現,一般用麻黃湯。而這一種發熱惡寒無汗,外有實證加內有煩躁,所以用麻黃湯再加上石膏就是大青龍湯。石膏清內裡熱。
傷寒論以及古代的典籍,用藥並沒有大量的藥物堆積疊加,而只是把證辯清以後,加一個藥物做一個微小的變化就能起到理想的作用,方劑並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而治療一種症狀效果顯著,這一些是我們現在中醫要學習的。也是中醫藥應用時多參考經典的原因。#健康科普挑戰賽#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