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在生活中彷彿顯得很神奇,每當身邊的朋友喝酒喝多了,你會很關心地說:多喝水,如果是誰感冒了或者發燒了,你也會叮囑Ta說:多喝水,當你的朋友很煩躁、很鬱悶的時候,你也會很自然地給Ta遞上一杯水,彷彿這一杯水就是顆靈丹妙藥或者是一顆定心丸,就連我們很多的醫生都會在診治完了患者後也會說:回去後多喝水,喝水真的那麼重要嗎?那麼到底一天要喝多少水呢?怎麼喝才更合理?要回答這些方面的問題,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我們機體的組成,還有水的生理功能。
一人體的物質組成
組成人體的物質成分有水、蛋白質、脂類、糖類、無機鹽、維生素,其中水占人體總量的55%-67%,蛋白質佔15%-18%,脂類佔10%-15,糖類佔1%-2%,無機鹽佔3%-4%。人體所有組織中都含有水,血液中含水量高達97%,肌肉達70%左右,脂肪20%-35%,骨骼25%,就是堅硬的牙齒也有10%的水分。所以說,水在人體當中無處不在。
二 水到底有哪些生理作用?
水不但是機體主要組成成分,也是一切化學反應的介質和參與者,沒有水就無法維持血液迴圈、呼吸、消化、吸收、排洩等生理功能,體內的新陳代謝也無法進行。水還是體內運轉養料和排洩物的媒介,通過水將養分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也是通過水將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除此之外,水還有潤滑和調節體溫的作用。
三 應該喝多少水才合適?
人體一天所排出的尿量約1500毫升,再加上從糞便、呼吸過程中或從面板蒸發所消耗的水,總共約2500毫升左右,而人體每天能從食物中和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補充的水分只有1000毫升左右,因此正常人每天至少要喝1500毫升左右的水,才能大抵保持水分的平衡,據中國居民膳食調查報告:女性喝水一天要1500毫升,男性喝水1700毫升,也就是老百姓講的八杯水量,其實這些喝水量是在安靜、室溫狀態的理論需水量,每個人實際需要喝多少水和人的年齡、體重、運動量、環境、甚至天氣情況會有所不同,那怎麼來判斷喝水的量夠不夠呢?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判斷辦法,以尿的顏色來判斷。如果尿液顏色是淡黃色或者㳀檸檬色代表水分攝入剛剛好,尿液顏色呈暗黃色或者是深黃色說明水分攝入不足,得趕緊補水。 如果尿液顏色清澈無色,則可以適當減少水分的攝入。所以說攝水量多少因人而異,也會因多種因素而影響需要攝入水分的量。
四 如何喝水,喝什麼水才會更科學、更合理?
很多人對喝水的理解,僅僅限於解渴,就是在口渴的時候才會去喝水,當人們覺得口渴的時候,說明身體已經流失了至少1%的水分,因此不要等到口渴時才想要喝水,應該養成良好的喝水習慣,每隔2小時左右喝一次水。
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它不含卡路里,不用消化就能為人體直接吸收利用,建議大家喝30度左右的溫開水,這個溫度不會過於刺激胃腸道的蠕動,也不容易造成血管收縮。溫度過低的冰水、冷飲會引起胃內溫度降低,影響胃酸分泌和消化酶的活性。溫度過高,尤其是超過65度的液體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
喝水要慢慢喝,一口一口的喝,一杯水在5到10分鐘內喝完,一次性大量喝水會加重腎臟和心臟的負擔,會出現氣短、胸悶、噁心、頭暈等不適。
早晨起來的時候刷完牙後喝第一杯水,能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幫助腎臟和肝臟解毒,補充晚上身體代謝丟失的水分,還能夠清醒大腦。
睡覺前喝一杯水,因為晚上人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攝水量減少,再加上通過呼吸、面板、尿液使水分丟失,血液流速緩慢,也會變得粘稠,發生心梗的風險也會增加,可以在睡前一個小時左右喝一杯水,可以有效預防心梗和中風的發生。起夜後應適當喝一些水。建議大家在床前放一杯水,這樣喝起來也方便,但是睡前不宜喝太多的水,以免起夜而影響睡眠品質。
運動前喝一杯水,當血液中水分充足,會給肌肉和組織提供更多的養分和氧氣,使機體不容易產生疲勞。
飲酒時要多喝水,酒精有利尿的作用,使血管擴張,體溫上升,造成身體缺水,飲酒時要多喝水,不但可以稀釋酒精,加速酒精的排洩,還可以減少酒後口渴等不適。
突然感到疲憊、焦慮暴躁、或大腦注意力不集中時,可能是機體缺水的表現,此時喝杯水或許能讓你頭腦清醒,重新煥發活力。
水是生命之源,對人體而言,水不但是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運送各種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載體,也是一切化學反應的介質和參與者,因此保證充足的攝水量對人體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喝水是一門學問,正確的喝水對健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