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隨著我國人均壽命增長,我國老年人缺牙的情況愈發常見。二十多年前,很多人缺了牙,不僅咀嚼功能受到影響,發音甚至容貌上都會受到困擾。而如今,現代醫學給百姓們帶來了“第三副牙齒”。

我國口腔種植,“雖遲但到”

  口腔種植技術在世界範圍內不屬於新技術,但在我國是從大約二十年前才開始發展的。種植牙因其功能及美觀效果與天然牙十分相似,被譽為人類的“第三副牙齒”。

  20年前我去國外學習時,歐洲的口腔種植技術已發展到成熟階段,後來回國時想要把口腔種植技術帶回來,遇到了不少困難。我國的種植牙技術起步較晚,當時國內沒有專業的團隊在使用這項技術,我是第一批開展口腔種植技術的醫生。然而當時大部分人,甚至包括許多牙醫,都不瞭解種植牙的概念及功效,因此在推廣口腔種植技術時,難免會挑戰到人們對口腔診療的固有認知,這些都是當時面臨的問題。

  現如今,我國口腔種植學的發展速度飛快,種牙需求量極大,且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長。口腔種植作為一項已經成熟的牙齒修復技術,正在為無數缺牙患者保駕護航。

植骨,讓更多人成為“口腔種植”受益者

  早些年,很多缺牙患者是無法進行口腔種植的,因為種植體必須植入於有充足骨量的牙槽骨中,而很大一部分患者缺牙處的牙槽骨因為各種原因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萎縮和吸收,導致骨量不足。

  我們一般認為,種植牙所需牙槽骨的寬度應大於7毫米,這樣的話,打入牙槽的種植體直徑約為4毫米左右,兩側骨各有1.5毫米,才能基本上維持種植牙的安全和穩定。但由於當時的植骨技術尚未發展成熟,醫生的個人操作水準也不如現在,為防止手術失敗,很多醫生不願意為牙槽骨寬度小於7毫米的患者進行種植。

  而如今,我們的植骨材料和技術都有了巨大的進展,越來越多的醫生選擇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患者植入骨粉材料,使患者牙槽骨骨量恢復到可以做種植牙的水平。這裡有一個概念必須強調,植入的以脫蛋白牛骨顆粒為代表的動物骨粉或以羥基磷灰石為代表的人工骨粉並不會立即轉變為患者自己的骨,而是形成類似於“骨支架”的結構,引導患者自身的骨順著該支架結構慢慢生長,而一開始植入的骨粉隨著時間推移會被逐漸吸收,最終完全轉變為患者自己的骨。因此,植骨術後需4~6個月的恢復時間用於等待成骨。這項技術使得以前因骨量不足而無法接受種植治療的缺牙患者從中大大獲益。

  同時,種植牙技術的修復理念不斷更新,不僅要求功能上與天然牙無異,還開始追求美觀、逼真的牙齒及牙齦外形。對於前牙美學部位的種植牙,由於人體牙槽骨解剖形態的關係,該區域更容易發生拔牙後骨量不足的情況,進而導致牙齦退縮、種植體暴露等美學問題。這就要求種植專科醫師對患者的美學風險提前進行評估並於術中適當植骨。

  需強調的是,植骨技術雖好,卻需“對症下藥”。不同的骨缺損形態,要求與之匹配的植骨材料及植骨方式,因此對手術醫師的理論知識及操作細節均有著極高的要求。患者應前往口腔種植專科門診處進行全面的口腔檢查及手術評估,制定個性化的精準植骨方案,並接受專業種植醫師規範化的植骨治療。

原文刊於《家庭用藥》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春天,養生好時節,做到“一防、二清、三養”,為健康打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