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實在易·問證詩》 ·
清·陳修園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看過中醫門診的朋友就知道,看中醫比較耗時間,問的東西特別多,還得看舌苔脈象等等,包括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為了解病情,避免遺漏任何有價值的線索,通常僅四診之一的“問診”內容就包括很多,上文的《十問歌》就寫得很清楚了。
但事實上,現在問診還包括既往診療經過、個人傳染病史、接種史、家族史等等。
因近期接診到較多手足心汗出明顯的朋友,因此在此講一下出汗的問題。從“十問歌”中“二問汗”可以知道出汗對身體的重要性。
秋冬季節,天氣乾燥,口唇眼鼻、面板等都容易乾燥,為什麼還有些人動不動就容易出汗,甚至不動都出汗呢?這就是我們標題講到的“當汗出而無汗,不當汗出而汗多”。這並不是什麼特異功能!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汗?
現代漢語解釋:汗是指人體在運動或其他因素下透過皮表毛孔排出的液體。
中醫解釋:汗是由陽氣蒸化津液從玄府(汗孔,也稱氣門)達於體表而成,其中陽氣是汗出的動力,津液為汗出的物質基礎,玄府為汗出的門戶。
“問汗”是要詢問患者有無汗出異常的情況。
生理性汗出
要了解汗出是否異常,首先得知道哪些汗出是正常的,即生理性汗出。比如天氣炎熱、衣被過厚、進食辛辣或過熱、情緒緊張或激動、勞作奔走等情況下的汗出,屬生理現象。
病理性汗出
若全身或身體區域性,當汗出而無汗,不當汗出而汗多,那就是病理現象了。西醫學中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溼熱、結核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皆可引起異常汗出,臨床當鑑別。
因異常汗出與身體陽氣的盛衰、津液的盈虧、感邪的性質、腠理的開合等均有關係,因此問診的時候相對“囉嗦”,除了需要詢問有無汗出之外,還要問汗出的時間、部位、多少、及伴隨症狀等,以便對病情進行辨證分析。(為了自身健康與安全,醫生問診時請不要有所隱瞞)
病理性汗出分類
一、無汗
包括全身無汗和區域性無汗。
1、 全身無汗又分為表證無汗和裡證無汗。表證無汗多見於外感風寒所致表寒實證,因寒主收引、腠理閉塞所致。裡證無汗多見於久病體虛之人,因陽氣不足,蒸化無力,或津血虧虛,生化乏源所致。
2、 區域性無汗多表現為半身無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常見於中風、痿證、截癱的患者,多因患側經絡不通,氣血執行不周所致。
二、有汗
分為全身有汗和區域性有汗。
1、全身有汗 又有表證和裡證之分。
表證有汗:有外感風熱所致的表實熱證和外感風邪所致的風邪襲表,因風性開洩,熱性升散,腠理疏鬆,津液外洩所致。
裡證有汗:常表現為幾種情況:自汗、盜汗、大汗、絕汗、戰汗。其中自汗、盜汗最常見。
自汗:常指清醒時經常汗出不止,動則尤甚,多見於氣虛、陽虛之人。因陽氣虧虛,肌表不固津液外洩,然動則耗氣,故活動後汗出更多。
盜汗指睡覺時汗出,醒時自止,亦稱寢汗,多見於陰虛內熱或氣陰兩虛之人。因陰虛之人虛熱偏盛,入睡後衛陽入裡,虛熱更甚,肌表失固,虛熱迫津外洩,故睡時汗出,然醒後衛陽復出肌表,虛熱減弱,肌表固密,故醒後汗止。
2、區域性有汗 從上到下主要包括頭汗、心胸汗、手足心汗、陰汗等。
頭汗:多因上焦熱盛、中焦溼鬱熱蒸、氣脫不固等所致。
心胸汗:多見於虛證,如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等。
手足心汗:見過好多人手足心汗出過多,像洗手後沒擦乾水一樣。多由於中焦溼熱鬱蒸或陽明熱盛、陰虛內熱所致。
中醫理論
一般來說,汗證虛證多見,如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病久或病重者,有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自汗久則傷陰,盜汗久則傷陽,出現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
中醫講汗為心之液,《素問·評熱病論》稱“汗者,精氣也。”且《黃帝內經》中早有指出汗液為人體津液的一種,並與血液關係密切,正所謂“血汗同源”,因此《素問·營衛生會篇》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論述,汗由精氣化生而成,不可過洩,若出汗過多,持續時間過長,容易發生精氣耗傷的病變,導致出現神情倦怠、肢軟乏力、頭暈不適、心悸失眠、不思飲食等症狀。
重點
雖然講了這麼多出汗多的問題,但正常汗出有可以調節體溫、滋潤面板、排出廢物等作用。
因此日常防護需注意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需勞逸結合,適當體育鍛煉,但要量力而行;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憂思煩勞過度;飲食方面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出汗之後及時擦乾,避免當風而感冒;衣物常洗常換,寬鬆透氣,注意保持乾爽清潔等。